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穿越三从四德 > 1、再世为人全文阅读

张涤清即使在梦里也没想过这样的际遇……

她静静的打量着置身的这间屋子,只见地上铺的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家具是成套的黄花梨木摆设,视野所及的两个小姑娘都穿着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衣裙,再看抱着自己一脸忧心的妇人也是一样的穿戴,只是盘了头,乌黑的发髻上插着几根银簪。

张涤清被她用娴熟的姿势抱在怀里,耳听着这妇人喃喃的低语:“小囡囡怎么不吃呀,病的只剩下一把骨头,不吃奶怎么好呀!”边说边把胸脯凑到她嘴边。

但张涤清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吃,她得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悄悄伸手在腿上狠掐了自个儿一下,疼,场景没有变化,于是再掐……

张涤清是考古所古瓷方面的助理研究员,正随研究所的考古船到“南海一号”古沉船附近对船只的整体打捞进行最后一次海底勘察,为此,她受了三个月的潜水训练,下水后实测发现这艘沉船以瓷器为主,从种类上看,有江西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有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磁灶窑的绿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大多完好无损。

这个发现另张涤清大为兴奋,竟然忘了注意氧气瓶消耗指数,等她发现呼吸困难时立刻上潜,却在上浮过程中氧气耗尽。

刚刚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得救了,可很快她发现这里并不是一片雪白的医院,随即,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怀疑仍在梦里。

她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海底因为氧气耗尽而窒息,而现在被一个妇人轻松的抱在怀里的处境让张涤清大惑不解,这算是又活了一回吗?在唯物主义教育下茁壮成长了二十多年的张涤清对这些玄妙之谈一向只当故事看,却没想到会有一天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奶娘吴妈还在纠结于小姐不肯吃奶,万万想不到怀里的小人儿已经换了瓤子。而芳龄29岁半的张涤清没饿到一定程度,是没法鼓起勇气张开这个嘴的。

她现在不饿,只觉得心里酸苦,闭上眼睛,乱七八糟的想着自己出事前的片段,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想着他们守着一间小小的点心铺子起早贪黑的供出两个大学生来,而自己还没来得及回报,又想到刚刚买了房要结婚的弟弟,想到这,苦笑了下,幸亏还有涤非。

当初父母要弟弟的时候,她又小又傻,偷偷哭了很多次,总觉得父母不爱她,再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了,等弟弟生下来后更是没少欺负他,现在才真正庆幸,还有涤非。

弟弟一直很优秀,上学时成绩好,工作以后也很得单位领导器重,更难得的是厚道孝顺,对她这个不称职的姐姐都谦让维护。

想到她上班这几年攒的工资差不多够把涤非的房贷还清,又轻轻叹了口气,以后父母就全指望他了。

吴妈见她闭上眼睛,以为又睡着了,就将她抱回床上,小心的掖好被角,带着两个小姑娘退到外间去。

张涤清耳听着脚步声远去,慢慢睁开眼睛,见一座插屏横在屋当间分割出内室和外间,眼见插屏外面影影绰绰的人影晃动,却静悄悄的一声不闻。她慢慢从被中拖出手臂细看,见这只胳膊瘦小的还没有擀面杖粗,不由猜测这孩子究竟多大了。又转着眼珠看满堂的摆设——这似乎是个富贵人家,她托身的这个小孩既然还在吃奶,大抵不会超过两三岁去。

张涤清不解命运为什么会把她送到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她并没有不满于原来的生活,工作体面,收入稳定,除了年近三十仍没有结婚让父母担心以外,没有任何异于常人之处,之所以没结婚也只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并非刻意独身。

哎,这些事情,现在也多思无益了。

大概是久病,这个孩子的身体十分虚弱,地当间的炭盆又熏得屋里暖融融的,张涤清很快就昏昏欲睡起来,也不知睡了多久,耳听见床边有人轻声交谈:“发了汗没有?”

刚醒来时对她喃喃低语的声音就答道:“太太早上喂过药睡下就发了汗,过晌午的时候还醒了一刻钟,瞧着精神些了。”

“那药倒是见效了,没准就要好了。”

“太太放宽心,奴婢瞧着也是要好了,小囡囡托生在太太的肚子里,想是个有福气的,过了这一关,往后必会康康泰泰,顺顺当当的。”

“承你的吉言,必能如此。老爷才刚还差人回来问,我怕他惦记,只说好些了,如今真好了,也不枉老爷疼她。”

张涤清听着两个人说话,知道自称奴婢的是下午抱她的妇人,另一个是这个孩子的生身母亲,出于好奇,慢慢睁开眼睛,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藕荷色夹袄的妇人正斜坐在床边,一脸关切的看着自己,神色十分温柔,耳上垂着一对水头十足通体抛光的翡翠耳坠,衬得脸色细腻白皙。

姚氏看见女儿不错眼珠的看着自己,只当她大病初愈,十分依恋母亲,便俯身把小囡抱起来,用额角试她的温度。半晌笑微微的说:“这回是真退热了。”又回头交待吴妈接着按王太医开的方子煎药。

吴妈笑呵呵的答应着,又说:“小囡囡怕是该饿了,晌午醒来也没吃什么,喂她奶也不肯吃。”

姚氏便吩咐:“去叫厨房炖碗蛋来,炖的嫩嫩的,一点油腥也别放,省得她克化不了。”

又对吴妈说:“这次好了一定得给囡囡断奶了,瓒哥,玉哥都是一岁多断的,我思量着她这样娇弱,跟饭食上不旺也有关系,等好了先进些软烂的,也让她学着自己嚼,什么都吃才长得壮实呢。”

张涤清听到这里如蒙大赦,感激的对姚氏卖力微笑。

吴妈看见凑趣道:“小囡囡笑了,太太疼她她都知道呢。”

姚氏看见女儿展颜也大为高兴,笑道:“她懂得什么,看着倒是比前些日子精神些了。”

正说着,就有姚氏房里的小丫头芍药来报:“老爷回来了,在书房查大少爷功课,叫把舅老爷差人送来的药拿给太太瞧。”说着双手递给姚氏一个瓷瓶。

姚氏打开闻闻又递给奶娘吴妈,吩咐道:“明早王太医来了,给他看合用不合用吧。”

吴妈小心接过,收在靠墙的螺钿柜子里。

不大会儿,厨房送了鸡蛋羹来,姚氏用小勺挖着喂女儿,张涤清闻见香味,也真是饿了,一口接一口的全吃了下去。姚氏看女儿终于开了胃口,可见是要好了,多日忧心终于放下。喂完一碗蛋羹,吩咐吴妈道:“如今有了胃口也别什么都给她吃,今晚上这些就够了,等下喂过药,消了食,再叫她睡下。”又弯腰亲亲女儿的脸蛋,才带着芍药转去正房。

张涤清装了半天□□,看姚氏对女儿已经换了人做并没有察觉,想来装幼儿也容易,只要听话,照做,不引人瞩目就是,顿时放心不少。

不多时,看吴妈端了药过来,因为不知道这身子得的是什么病,这样沉重,说没就没了,不敢怠慢,闭着气将药汁喝尽了,只觉得连鼻腔都是苦的。

吴妈见小囡这样乖,十分可人意,就把小囡抱在怀里,一手托着腿弯,一手扶着腰背,在屋当间转来转去,叫她消食。走到玻璃窗边,张涤清伸着头努力向外看,只见屋外是个小院,一条甬道通着正门,道两边的院子里积着雪,一边栽着几杆竹子,一株老梅,另一边长着好大一颗柿子树。吴妈见她长了精神,伸着脖子看的有趣,就唤小丫头搬个坐墩来在窗边坐下。

小院景致有限,也无人走动,不大会张涤清就看的倦了,也兴许是药力上来,就蜷在奶娘怀里瞌睡起来。

再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吴妈喂张涤清吃了米糊。不多时,就有姚氏房里的婆子带着一个大夫进来。两个小丫头忙回避了,吴妈走到门口去接,行了礼引着王太医到床边。王太医见张家小姐气色已然红润起来,就知道前两日开的方子见效了,又叫张嘴看了舌苔,最后诊了脉,起身出了内室,向带他来的婆子说:“贵府小姐的病不妨事了,再吃两剂药巩固巩固就是。”吴妈念了声佛,又把昨天姚家送的药递给王太医瞧。王太医看了,说道:“这是上用治打摆子的灵药,只是不对症。”说着开出方子来就随了婆子出去。

那婆子将王太医送到二门上,叫门房套车送了回去,就拿了药方去姚氏房里。姚氏看了上面都是温补发散之物,叫婆子取药到茶房煎了。

张涤清又吃了几天药,赶在张府老爷张英休沐的日子,王太医又来诊了一回,说是不碍了。张英留了饭,临走又谢了一套上用的文房四宝和一匣白面扇子,王太医也不推拒,叫小厮收了。

至此痊愈了,吴妈就每天抱着张涤清去正房请安,姚氏放她在身边玩耍,又挑个来京后买的咬字清晰的小丫头莲翘教她学说话。张涤清不知道寄身的小囡囡确切的大小,也不知道像这么大的孩子都会说什么,生怕露馅,只听莲翘在一边饶舌,在心里记她的语音语调,自己一个字也不肯说。没几日听姚氏抱怨说病了一场也不叫人了,要再叫大夫来瞧,张涤清才知道藏拙的过了,就半推半就的在莲翘的教诲下很快学会了叫“爹爹”“娘”“哥哥”“吴妈妈”等称呼。姚氏喜之不尽,张英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抱着小囡认人,张涤清抬着眼睛,在这孩子的生身父亲满眼的期待中叫了声“爹爹”,张英听了就欢喜非常,还抱在怀里亲了亲。姚氏见老爷欢喜便跟他商量,过几日回姚府请老太君给女儿起名字,要沾她老人家的福气为小囡囡祈寿。

张涤清冷眼旁观了这么长时间,对这个家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知道这家的男主人张英是进士出身,现做着从四品的官,在南书房入值,扈从随侍在皇帝身边,每天晨出暮归,非常忙碌,家里只姚氏一个正妻,没有其他妾室。

姚氏出身官宦人家,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和张英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叫廷瓒,十七岁就中了举,如今在家里读书,预备明年会试,每日除了晨昏定省,只在书房用功。二子叫廷玉,今年6岁,才刚送到塾里,聪明勤奋,很得先生夸赞。再加上她寄身的这个小囡,这个家总共就五个主人。

张英性格稳重平和,在家里也沉默少言,两个儿子自小由他亲自教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性子与乃父如出一辙,廷玉更是小小年纪就少年老成,从不做小儿态,每日兄弟俩早晚到正房问父母安,查过功课后父子三人就都像锯了嘴的葫芦,一言不发了。

姚氏每日送了张英上朝,就在后宅处理家事,她上头没有公婆管束,下面没有妯娌牵扯,万事都做得主,几个用老了的婆子、管事都是从桐城老家带来的,十分得用,家事又轻省,每天有一上午尽够了,剩下的时间就做做针线,教养女儿。

这一日,姚氏见天气暖和些,待送了张英上朝,打发了廷玉上学,就差人吩咐门房备暖轿,收拾几样礼物,带着女儿和众仆妇回姚家探望祖母,请她给小囡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