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红楼之谁家新妇 > 8、十年悲喜眉山夫人全文阅读

不多时,一名青衣少年便出现在舍外,并无一般孩童的跳脱轻浮,行路站立时,脊背总是笔直的,到了近前,便躬身施礼道:“学生苏轩见过陆山长。”又朝几位老者一一行礼,既不自矜也不自卑,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确实难得。

只是在对上林如海时,视线微微顿了顿,看到他眼底的欣赏,不由礼貌地微笑了一下。

师辈长者跟前,林如海并不多言,此刻竟也忍不住温声问了些寻常问题,几岁进学,在哪处进学,念书念到了哪里,零零碎碎的。苏轩也一一言明,语气亦不失恭谨:“学生自幼由母亲开蒙,讲了《论语》、《诗经》,八岁时去的苏家私塾进学,又读了《声韵》和其他书经,略学了些试帖诗和八股文,不甚了了,便求学至此,以求精进学问。”

两人对答,大家便安静地听着,细心留意着。话到这里,张善远突然开口问道:“可有表字?”

众人猛地一震,皆是目带惊讶地看向他。可以替旁人取表字的,要不是自家长者,要不就是师长前辈,张善远此刻这一问,莫非是动了怜才的心思?李青山忍不住回头看了苏轩一眼,又询问地看向张善远,这样决定,是不是草率了些?

却听苏轩微微欠身回答:“学生已有表字澹宁,澹台子,宁越宁。”

澹台子,宁越,都是古之贤者,听他以此来介绍自己表字,众人心里又是一惊,目光所及,见苏轩一脸淡然,好像只是随口一言,并没有旁的意思。而张善远眼底的好奇更甚几分,又道:“澹宁,倒是好字,不过还真少有人在这年纪便有字的。”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苏轩取这表字之人,倒是寄望深远。

苏轩却很坦然,点头答道:“母亲在学生八岁进学之时,便以读书即树人为由,为学生取了表字,告诉学生,求学之后,当懂两门学问,学做两篇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母亲说的话,虽然有些他还不甚明了,但也会牢记于心,等以后慢慢也就懂了。八岁便有表字,在同窗间都是独一份的,但他从不觉得不妥,只觉得骄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相信自己定能成才。

“好句!好句!真是言简意赅,不过十余字便道尽人事真谛。”李青山忍不住抚须感叹,心中更是赞叹不已,难怪能教导出这样钟灵毓秀的少年,这苏家真是诗礼传家的好门风。

等苏轩离开后,李青山仍是感慨连连:“倒真叫人好奇,这苏家究竟如何人家,主母睿智,子孙成才,若有机会,还真想登门拜访一二。也难怪善远兄动了爱才之心。”说罢,又看了张善远一眼。张善远却只淡笑着抚须,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哪像青山兄所想这般,那苏家不过是寻常百姓人家罢了。”陆山长摇摇头,见众人神色间皆有几分讶色,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得知时的情形,忍不住叹了口气,“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自幼无父,是寡母一手拉扯大的,好在苏夫人也能识文断字,儿时家事艰难,便是她亲自教导,要不然,还真就耽搁了孩子的学业。”

林如海顿时对这少年更添了几分亲近怜惜之意,想起自己少年丧父,也是母亲用心抚养长大,孤儿寡母,当中多少辛酸苦楚,真是不为外人所知。可惜,眼下母亲却……

李老等人毕竟年岁长了,闲话畅谈一番,便也倦怠了。告辞出来,林如海脑中仍留着那张眉清目秀的脸。也说不出什么缘由,只觉得这少年郎十分亲切,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林平,这苏轩我是不是真的在哪里见过?总觉得十分面熟的样子。”林如海负手慢慢踱着步,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问道。

“听老爷这么一说,似乎真是这样。”林平认真地回想了一遍,突然笑道,“仔细想想,苏公子眉眼间,跟老爷竟然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双眸子,跟老爷年轻时就像是一个模子刻……”话到一半,林平卡在了那里,不知该不该再往下说。老爷的心病,他一直都清楚,尤其是去年,好不容易得的小公子生病故去了,老爷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却是十分痛心的。想到这,林平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叫你嘴贱,叫你口无遮拦。

林如海倒不这般想,只顺着他的话往下说:“难怪我感到他面善,原来,竟还有这样的缘分。天下之大,便是自家孩儿都不一定肖似,更不用说是陌路之人了。细细思量,连谨儿都没有这么……林平,这苏轩今年几岁了?”

林平不疑有他,躬身答道:“十一岁。”

林如海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心里莫名地冒出个念头来,那样诡异的想法,可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像是在脑子里生了根似的,怎么拔都拔不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震动,激烈得好像要蹦出来似的:苏轩,十一岁,姓苏,无父……

那桩林府里讳莫如深的往事也慢慢浮上心头,林如海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压抑着声音吩咐:“给我查清楚苏轩的事。”

看到自家老爷满脸沉凝的肃容,林平满头雾水地领命,连忙匆匆地下去安排人手。身为林府大总管,林平的办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林家的势力大多在姑苏吴地,很少到杭越之地,但想要打听一个小有名气的苏轩也不是太难。不过三两日功夫,就把生辰籍贯、亲友家族详详细细地询问盘查清楚了。

薄薄一页纸笺,落到林如海手上,却重如千钧,让那双一贯平稳的手掌竟然颤抖起来:苏轩,壬戌年正月初三生于杭城,年十一,京城人士,无父,母苏氏云岫,居于钱塘县西隅眉山脚下。幼少敏,诗书吟诵不辍,八岁进学,九岁通读四书五经,十岁作《望城赋》名扬钱塘,十一岁童子试县案首,求学万松。其母苏云岫信佛义善,年不过三十,初以采药为生,后创眉山药坊,办乐善堂,人称眉山夫人。

渐渐地,一张恬静温婉的脸庞从记忆深处攀爬上来,模糊得越来越清晰,虽然他已记不得究竟是怎样的五官眉眼,但还记得那是个很清秀的女子,有很骄傲的风骨,宁可青灯古佛也不愿留在林府。她的离开,也带走了府里的春花烂漫,然后,母亲病体沉疴,日渐笃盛,不过两年,便带着遗憾离开了。随着母亲的故去,那一场倏忽而至又戛然而止的风月,也成了她们夫妻间深埋的不可触摸的心结。可没想到,他有意的忽略,竟然会让他错过了这样多,甚至不知道,这世上还有……

手却无意识地死死攥紧了纸,柔软的纸被揉得不成样子,可墨色的字迹却像是铜浇铁铸的一般,生生刻在他的心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叫人忽略不得。

虽然不曾确认,但他心里已有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