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现言小说 > 辰阳的冬日 > 《二十一》全文阅读

周五气温骤降,寒风呼啸,大雪也纷纷而至,好在天黑前,芳华赶到了罗家仁村,到家的时候,母亲正在灶屋做着饭,却不见父亲的踪影。

看着已有两月不见的母亲,芳华心中的愧疚感油然而生,却又说不出任何肉麻或者致歉的话来,反倒是刘腊梅,见芳华回来了,笑着问:“还在生你哥的气啊?”

芳华默默地帮着母亲做着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轻轻地问:“嗲嗲呢?”

“你嗲嗲到你正阳叔家买肉去了。”刘腊梅一边用高粱穗扎成的炊帚刷着锅,一边回着,对于上一个问题,见芳华不肯回答,索性也就不问了。

“现在这么早就杀年猪了吗?”一般村里杀年猪不都是要等腊月里吗?

“不是杀年猪,是你正阳叔家里的几头猪前几天不知道怎么的就发瘟了,请人来打了针,结果还是没用,今天下午只得杀了,所以大伙儿都去他家买肉,也让他家少损失点!”

芳华点点头,大家乡里乡亲,能帮点是点的道理芳华打小就明白,见灶屋一旁几个大木桶里都浸泡着糯米和高粱,芳华有些惊喜地问:“娘,明儿家里不会是要打糍粑了吧。”

“可不是,你哥来信说,要家里今年早点打糍粑,他师傅要给他家亲戚带些。”

娘俩正说着,罗正洪提着一个猪腿和一大块肉深一脚浅一脚的回来了,在门口抖了抖一身的风雪,走到灶屋门口把猪腿和肉递给刘腊梅:“先放到灶屋去,吃完饭再腌上。”

刘腊梅一边接过应许,一边问:“正阳家的肉都卖完了吗?”

“大的卖得差不多了,两个猪脑壳他们自己留着,那头小的和脏器之类的都丢了。”

“你没少他钱吧?”

“没呢,大伙儿都给市面的价格买,正阳见犟不过,给每户多剁了一些肉。”

“哎呀,干嘛多要一些肉,他受这个灾本就亏得厉害。”别人无缘受了这样的灾,还要多给一些肉,刘腊梅觉得很过意不去。

“这是他的一个礼,你也知道他脾气犟的狠,不要,只怕他都不要我们买肉了!”罗正洪说着,又忍不住卷起一根草烟抽起来。

芳华把饭菜端到堂屋,开始给父母盛饭,跟刘腊梅念叨完的罗正洪进堂屋看了眼芳华,又把话题扯到芳华身上:“你哥来信说别人给小向重新介绍个对象,听说在粮食局上班的。”

见芳华无动于衷,罗正洪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别人在粮食局那么好单位的姑娘都不嫌弃,不知道你当时嫌弃个什么劲。”

“我没嫌弃,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合适,或者说没缘分。”芳华忍不住解释着。

“你拇指大个人的,知道什么叫合适,什么叫缘分啊?”

芳华没再作声,端起自己那碗饭,夹好菜直接回自己房间了,让罗正洪气的直跺脚,唉声叹气道:“真是不知好丑,看你以后能给我找个乘龙快婿回来。”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要是芳华真的觉得不合适,总不能让她熬着一辈子吧。”刘腊梅走过来劝解着,罗正洪有些无奈地叼着烟,从一旁的柜角取来一瓶白酒,准备小酌几杯来解闷气,真是女大不由人。

第二天一大早,芳华就起床跟母亲忙活起来,在灶屋刚把土灶的火烧好,大锅加足了水,准备架起木甑子蒸糯米的时候,村里的一些人都相续地过来了,这是村里的习俗,每次谁家打糍粑的时候,村里人就会一起过来帮忙,年轻的男人会帮忙打,女人们会帮忙做,大家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罗正洪正指挥着村里几个壮实的小伙把放在屋后,用来打糍粑的石槽给抬了出来,别看几个小伙长得粗壮,可是要抬起那足足几百斤的石槽也确实费了不少功夫,抬出沉睡了快一年的石槽,罗正洪打来一盆清水,拿起一把高粱穗子细细的清洗起来,灶屋这边村里的几个大婶子也过来帮忙,刘腊梅便让芳华出去,去取家里种的花生和买来的一些柑子招待大家。

芳华端来花生柑桔的时候,瞧见村里的几个孩子围坐在屋门的坪场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嗲嗲已经在坪场上烧起了一个火堆,孩子们正围着村里德高望重的罗俊兴要他讲糍粑的典故。

见自己没什么可帮上忙的,芳华干脆在坪场上招呼起大伙儿,顺便也听听罗俊兴说的故事。

罗俊兴吸了几口旱烟,摸了摸自己白白的长胡须,咳了咳,这些都标志着罗俊兴要开始讲古了,几个等着做糍粑唠着嗑的婶子也赶忙围拢过来,大伙儿认真地听他娓娓道来。

“相传糍粑的来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自刎之前对自己的亲信说,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后来越国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绝粮危在旦夕之时,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才发现城墙地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头。”

“太爷爷,那些转头就是糍粑吗?”一个小孩子好奇地问道。

“是啊,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很多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基石储备下来的备粮荒的。从那以后,大伙儿每到年底,便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纪念伍子胥。”听罗俊兴讲完,大家连连称赞,年年吃着自己打的糍粑,居然还有这些典故。

正当大家就这糍粑的典故积极讨论的时候,灶屋那边传了一声叫喊:“糯米蒸好一甑子了,可以打糍粑咯!”

听这么一叫喊,孩子可高兴了,都笑闹着跑去灶屋要糯米饭吃。给每个孩子分了一小团糯米饭后,两个壮小伙抬着木甑子出来,把糯米导入石槽中,几个听古的大婶赶忙到堂屋口,在一块又长又的木板上抹了层茶油,等候着做糍粑。

两个小伙搓了搓手,抓起打糍粑的大木锤,一声吆喝后,狠狠地朝着石槽砸了去,木锤在米团里“噗哧噗哧”发出声响,两个人就这样围着石槽你一锤我一锤的倒捣起来。

等到石槽里的糯米都被捣烂的差不多了,两个小伙便同心协力将石槽里捣烂的糯米团从槽窝里抟成团,用木锤将糯米团举到半空,“啪”的一声又砸回进槽窝子里,就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待到浓稠的糯米团将木锤越粘越牢,无论如何使劲,糯米团就是不肯松劲的时候,两人便用木棍交叉旋转,将米团扭成一个麻花形的大面团往那块抹了茶油的木板上一扔。

女人们便开始忙碌了,先给自己双手也抹了抹茶油,然后将糯米团扯成一个一个小圆团,再不停地摁扁,直到摁成银盘似的圆饼,芳华带着几个孩子们也一起帮起忙来。

罗正洪将最先做好的一个糍粑乘着软糯,先供奉到了堂屋的天地国亲师位,然后再把第二个糍粑给了村里最年长的罗俊兴,老人家很高兴,虽然岁数大,牙口不怎么好,但是这软糯的糍粑还是很喜欢。

见孩子们搀着,罗正洪又让芳华她们扯几个糯米团再分给孩子们,大家伙就在这并不算宽敞的坪场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孩子们的嬉笑,女人们的打趣,男人们卯足劲的打糍粑声,交织缠绕在这个冬日里,即使是风雪后的寒冬,这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最纯真的相处,都让这个寒冷的冬日分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