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杏林堂出来,叶桓微按着腰间的荷包——里头有白思荃给的两瓶药丸和那张药膳方子,嘴角都不由得勾了起来。
但此刻成邸里的韩珞成,眉间却几乎要皱成了“川”字纹。
墨怀院内的书房地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律例书卷,还有韩瑜卿的几页手稿。不得不说,华天律法之复杂,远超乎他的想象。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合理,偏生韩珞成又找不出不合理的依据。
若要修改那么多条律例,也须得论证修改的合理性,才能说服皇帝以及“顽固派”们。这几日他跑了刑部又跑大理寺,下顾了许多低品官员,才拿到了一些典型的陈年卷宗。
只是研究律法,着实是秃头——连日来他只要一往头顶上一抓,必然能毫不费力地抓下几根头发来。此刻他看到掌心里的发丝,再看看自己呕心沥血整理出来的四页纸,眉头一松,叹了口气。
适时,燕皓端着一个托盘进来了。自从小玉走了之后,他便兼管了韩珞成的日常事务。见书房地上一片狼藉,燕皓便知道,自家主子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抓狂。
“公子,来尝尝良娣新做的条头糕吧。”燕皓把托盘里的糕点和茶壶放在正堂的桌上,见韩珞成无动于衷,又补充了一句:“顺便品品蘅琨酒家新出的果茶。”
果然,一说到“蘅琨酒家”,韩珞成就把手里的卷宗放下了,按着地面上的纸张查看起来。燕皓索性把头一探,刻意补充了一句:“他们直接把果干和茶叶制成茶包放在酒家外边卖,听说还是掌柜亲自研制的呐。”
见韩珞成终于抬起了头,燕皓憨憨地笑了:“咱也不知道好不好,一听是掌柜研制的就买了,还请公子品鉴一番。”
韩珞成看着他,突然释然一笑,摇了摇头。立刻爬起来,跨过身前的重重阻碍,来到了正堂的茶桌边。一伸手,却不是去拿条头糕,而是倒了杯茶送到嘴边。
浅尝一口,韩珞成笑了:“难为她这般有新意,这茶叶虽然不怎么样,却有一股桃香,沁人心脾。嗯,不错,下次你出去,跟他们说一声,大可沿袭这样研制之法。”
燕皓见韩珞成总算是舒展了眉头,脸上的神色也显得不那么肃然了,这才松了口气,笑着说:“我就知道这茶合公子的口味。对了,我刚才出去,听说大公子和二公子都要纳妾了。”
韩珞成接着倒茶:“二哥纳妾不稀奇。大哥怎么就纳妾了,是谁家的?”
燕皓摇了摇头:“谁家的都不是,据说只是大公子书房里的一个丫鬟,不过才进府一个月便当上了小妾,叫大公子把和良娣的情分都勾销了,人人都说她厉害呢!”
韩珞成没则声,只是笑了笑:恐怕大哥和大嫂之间,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情分——毕竟萧兰君是来监视他的,难道公孙南萍就不能去监视韩珝偲么?
韩珞成心里一直都对自己这位大哥的智商心中有数:凭大嫂再怎么贤良淑德、貌美如花,跟他的宏图大业比起来,也是轻如鸿毛。
所以说,他此刻心里最好奇的不是为何韩珝偲纳了妾,而是这个妾侍究竟是何人,又有怎样的能力让韩珝偲将她收入房中。
想到这里,韩珞成又绕过那一地的卷宗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了一封信交给燕皓:“拿去梨花台,顺便替我和良娣订个票。你看看有什么好戏就将就定了吧——只是不要定在早上,这两天都行。”
燕皓接过信来,心下清楚:看戏是假,送信才是真。忙把信件折成一个小小的方块收入怀中,行了个礼道:“得嘞,我立刻就去!”
韩珞成看着燕皓的背影,眼神一瞥,猛然看见一地文案。叹了口气,一屁股坐下来,拿起自己刚才丢下的卷宗,继续研读了。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却并不太平。
韩珞成瞥了一眼唐境: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又不知在想什么。他刚刚在堂下与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攀谈,表情虽然不殷勤,开口的次数也不多,却能看出果真是在认真倾听。
再想想韩珝偲刚才和刑部尚书相聊甚欢,韩珮翎又有自家亲外公的门生前呼后拥,再看看自己——幸亏自己还算晚到,不然真叫人尴尬。
户部尚书禀报完常务,许大学士又上前来了:“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大殿最上方正歪坐着的皇帝点了点头,语气平淡:“许大学士连日称病,身体可好些了?”
许洲自韩珞成回归朝堂之后,确实是称病到今日才上朝。虽说许洲已过耳顺之年,病弱倒也正常。但这病的时间着实有些凑巧:以许洲为首的变通派和以大理寺卿为首的顽固派才刚碰了碰,被陛下不置可否地敲打了一番,他便告病了。
只见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上前一步,捧出一本奏折,声如洪钟:“臣谢陛下关怀。臣近日身体抱恙,闲时同谏议大夫连日整理了一系列修改律例的要点,称《谏修例法治书》,请陛下过目。”
皇帝大致看过了折为八版的奏折,又交到梁内官手中,淡声道:“念。”
于是梁内官“诺”了一声,展开奏折,高声朗读:“自高祖定天下以来,民生休养生息,已历三朝。仁治之下,颇有善声。然所谓‘国准者,视时而立仪’,今法不能申乎正义,则当修例以兴法治……”
韩珞成有些讶异:自他回归朝堂之后,修例风波算是平息了一段时间,他以为此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居然也有人和他一样,在为此事暗中发力,务求一击必中。
一瞥皇帝的表情:照旧是闭目养神,不置可否。再看底下臣子:个别已经议论纷纷起来,以大理寺卿一派为甚。唐境却是侧耳以听,面无表情。
但是听了一炷香时间,韩珞成便暗自在心中叹了口气:这篇文章,文笔和条理都没话说,案例也举得很恰当,最后更是以《商君书》的“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结论。今日一出,必然是一篇扬名天下的议论文。
可惜的是,其中并没有皇帝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实际的整改方法。韩珞成看得出来,他也很希望通过修例来改变当下权臣满朝野的局面。然而阻挠之声也随处可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声音就是:祖制不可违。
韩珞成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在苦苦找寻高祖皇帝和太祖皇帝时期的语录和政治运动记录,来证实自己修改过的律例并无违背祖制,而是沿袭了祖宗们“法为天下”的思想。
历代以来,祖制就是天,违制就是逆天。韩珞成这几天查阅资料,看遍了小型变法的失败案例,实在是太清楚了。这篇文章虽好,却无处不在谈祖制与当下的悖逆,怎么可能打动顽固派呢?
果然,梁内官一把奏折放下,大理寺卿就上前来指出了这个问题,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把顽固派的士气提到了顶峰。接下来,大理寺丞、吏部尚书等人皆上来帮腔,就连公孙丞相也开口了,蜻蜓点水地指出了文章的空洞性。
韩珞成看许洲和谏议大夫势单力薄,都想为其打抱不平了。谁知他正要“启禀父皇”,韩珝偲便开了口:“父皇,儿臣以为,《谏修例法治书》虽然缺乏实质修改意见,但所言有理,当设专人研究修例,不可轻视。”
韩珮翎便立刻坐不住了:“皇兄此言差矣。祖制乃是历代祖宗和圣贤经过不断论证修改得出,怎可轻易大改?父皇,我朝以仁政为先,万万不可学法家之道,寒了百姓的心啊!”
顽固派见韩珮翎一连祭出了“仁政”和“祖制”的双重杀招,韩珝偲更是直接保持沉默,便也住了口,等待皇帝发话。韩珞成想开口,却又碍于这一时的沉寂,满心纠结,只能化作内心的惊涛骇浪。
谁知半晌后,皇帝没说话,却有一个沉稳的声音从底下传来:“陛下,臣以为祖制所言:‘法为天下’,不仅仅是说,当仁治而使天下归心,也可以说,颁布法律是为了天下苍生。”
韩珞成一听此声,又惊又喜,直接扭头看向下边:唐境回望了他一眼,眼中分明是一派坚定和自信——在他们两人完全不沟通的时间里,他居然猜到了自己的心意,也看了《太祖志》!
唐境接着说:“既然我朝是以仁政为主,当以“仁”善待百姓。然而,若是如大学士所言,当今律例不能适应当下的民生发展,令百姓无法可依,盗贼无法可治,百姓都不能得到法的保障,又何谈仁政呢?”
“当日秦孝公令商鞅变法,秦国内政安稳、民生不辍,才有了后来的大秦帝国、四海归一。当今天下太平,比七国分裂之时更适宜变法,而修例已是我华天富强的必然之路。”
“大学士毕竟不通律法,不能立刻指出弊端和修改案。但陛下若此刻定夺,依照我朝臣子的博学程度,今年之内新律颁行,不成问题。”唐境说完,眼睛也不随意乱瞟,一看就知道是准备好的:说不定还和皇帝串通过。
韩珞成几乎都要跳起来给他鼓掌了:先是提出祖制对于法的理解和自己对于祖制的理解,然后谈到“仁政”的实质不可缺“法”,再点名全盘局势——其实也就是把私底下会跟皇帝说的话放到明面上说了。
接着还嫌不够,还要表明修例不难,把必须参与修例的大理寺卿夸了一番:然而他是顽固派。最后点名结果和好处:不仅有利于民生,说不定还能让天下一统。这么一套说下来,是个皇帝都会心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