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农家子的发家致富科举路 > 第八百八十九章 耍无赖全文阅读

在场众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顾诚玉的举动,他们有些茫然失措。这般俊秀的少年,该不会是

顾诚玉可管不了在场众人的心思,他趁着夏鸿基还愣神的当口,将夏鸿基的拇指给使劲儿掰了上来。

“呀!夏老爷果真不愧是咱们杭天府的表率啊!竟然愿意出十万两银子。”

顾诚玉赞叹一声,接着便松了手,将手背在身后,用帕子使劲儿擦了擦。

顾诚玉这一声赞叹,将众人从呆愣中叫回了神儿。

夏鸿基赶忙低头一看,险些一口老血喷出,这是几根手指?难道是他老眼昏花了?

“不对,不是十”夏鸿基连忙表示反对,他可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啊!

“夏老爷果然深明大义,不愧是夏首辅的族人,咱们甘拜下风!”

展掌柜眼珠一转,忙截住了夏鸿基的话头。拱手行礼,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意。

其余人都面面相觑,这钦差未免也太不要脸了吧?真是出乎他们的意料啊!

他们可是看出来了,夏鸿基好似刚才只想出四万两银子来着。没想到钦差大人上下嘴皮子一碰,竟然将四万两,变成了十万两。

夏鸿基一口老痰哽在喉咙上下不得,他没想到顾诚玉竟然会这般耍无赖。

你说这不是耍无赖是什么?他明明只想出四根手指的。夏鸿基此时不由想起族长那张老脸上的冷酷和嫌弃,心肝儿都抖了抖。

他只是族中的分支,被族长派到杭天府来打理生意的。那些银子哪里是他能做主的?之前他想着只是三万两,事后族长也不会太过责怪。

后来为了不被人看扁,他才咬牙再加一万两。就算族长不高兴,他也能解释解释。

可现在是十万两啊!他还不能用自己的家当贴补,不然族长肯定要怀疑他这么多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再说倘若让他自己掏出这十万两,那就跟挖他的心肝似的,简直要疼到无以复加。

“我刚才只说四”夏鸿基举着四根手指,双眼圆瞪。手抖个不停,就像要中风了似的。

“是!本官刚才听清楚了,夏老爷捐十万两银子。来来来!诸位,咱们都先敬夏老爷一杯!”

顾诚玉坐在桌前,举起自己的酒杯,根本不顾夏鸿基快要哭出来的脸色,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他才不会给夏鸿基机会说出来,反正这十万两银子他是要定了。

顾诚玉心中遗憾不已,只可惜这夏鸿基只长了十根手指。

他在心中谋算了一番,这夏鸿基只是夏氏的分支,手中的权柄不大。

反正他后日就要赶往应南府,应南府是夏氏的发家之地,夏氏的嫡支便居住于此。等到了应南府,顾诚玉怎么也要将夏氏嫡支那一脉咬下一块肉来不可。

众人酒也喝了,银子也捐了。照理说今日顾诚玉的目的达到了,这宴席便可以散了。

只是,众人见顾诚玉只顾着喝酒,并没有要散席的意思。

胡茂深等官员也是一脸疑惑,他们看了看杨朝英手上拿着的账簿,难道这些都还不够?

这加起来怕是得差不多有三十万两了吧?难道顾少卿还不满意?

改道江堤和安置灾民有这些银子,短时日内应该是够了的。

杨朝英他们高兴地合不拢嘴,此刻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数银票了。可顾诚玉还不发话,他们也只得作陪。

顾诚玉将正在做美梦的众人扫视了一圈,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这才又开了口。

“诸位能慷慨解囊,为灾民和江堤尽一份心,本官真是感激不尽!诸位都是良善之人,等都刻上了功德碑,日后必然能流芳百世。”

顾诚玉打算将这次捐献银两的商贾都刻上去,毕竟人家都出了银子,且最少都是一万两。

不说每个商行都得到皇上嘉奖,可人家捐献了这么多银子,好处总是要给点的。

反正这银子的用途都是为了百姓,到时候会记有详细的账目,否则朝中那些大臣又得起幺蛾子。

“哎顾大人真是折煞咱们了,咱们就捐了这么点银子,怎么就流芳百世了?真是愧不敢当。再说咱们出银子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想救助这些灾民。同时也担心江堤的垮塌,让咱们杭天府与长天府一般,被江水肆虐,导致民不聊生啊!”

王老爷摸了摸他挺着的肚皮,一张嘴倒像是抹了蜜。将自己说得如此高风亮节,不求回报。

杨朝英扯了扯嘴角,他来杭天府为官虽然不久,但也对这个王老爷如雷贯耳。

无他,因为王老爷家中有一位河东狮!王老爷当年其实也是一穷二白的贫苦农家小子,后来丈人家招赘,便将王老爷给招了去。

妻家势大,王老爷着实受了好多年的气。直到岳丈三年前去了,他才翻身做主。

只是这么多年的习惯已经改不了了,被夫人管得极严,而他夫人恰巧又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这次回去,王老爷必然会被夫人好好整治一番。

所以别看王老爷这会儿人五人六的,等今儿回去,可有他受的了。

只是这银子既然已经到了他们手上,那他们是绝对不会再吐出来的,就只能让王老爷自求多福了。

“诸位放心,刚才收的银子,朝廷官员绝不会贪墨。每一笔大的支出,都必须有本官的私印。其他的支出每一笔都会记录在账簿上,日后呈给皇上过目!”

“顾大人这是说得哪里话?咱们怎么可能不相信大人?大人们为了救助灾民和修筑江堤,可谓是殚精竭虑。咱们若是再有怀疑,那可真是狼心狗肺了。”李玉环连忙出声道。

李玉环也就是为了在诸位大人面前博博好感,好混个脸熟。

其实这银子已经捐了,双方都达到了目的,谁还管你银子的去处?

商贾们只要名声,这叫各取所需。这几位钦差筹集这么多银子,要说一两也不贪,他们是绝对不信的。

“哎这银子自然是要用到实处的,每一笔去处当然得有记录!”

这银子要是真拿了,不得烫手?他们的本意就是救助灾民,也为朝廷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