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薇现在虽然已经七岁了,但是对于自家爹爹抱自己回家这件事是一点也不介意的,反而很是享受。
毕竟,早上走那么多的路,对于她现在小小的身躯来说还是有不小的负担的。
今天是一个大晴天,所以,还没等杨永安带回小女儿回家,天就开始热起来了。
杨永安害怕热这小女儿,也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就这样杨永安父女二人顶着大太阳回家了。
杨家,现在这是热闹的时候。
前前后后有十个半大的孩子在杨家交草呢!
这些青草都是刚刚从山上割下来的,绿油油的,看着就喜人。
这做事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所以,当杨雨薇把割草换麻糖的消息散播出去的时候,可是有不少人都来拿着割好的草来换糖呢!
这人一多,不久乱套了。
不久,杨雨薇就在一家人的讨论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
刚开始的时候,杨家一天就需要五背篼的青草。
这个量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要是杨世福和杨世康辛苦一点也是能割回来的。
但是,要是每天都这样干,家里就没有人捡柴了。
这样,人员分配就不好弄了。
所以,杨雨薇才开始发动村里的小孩帮忙割草。
开始的时候,就是跟自己家关系比较好的一些人家。
后来,村里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件事,村里的孩子就都割草到杨家换糖了。
这时,僧多粥少,杨雨薇准备的麻糖就不够了。
而且,草多了,杨家也要不了这么多的青草。
所以,第二天,杨雨薇就把一家人的讨论之后定下的规矩一家一家的讲给了要来杨家换糖的人家听。
毕竟是在一个村生活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所以,对于杨雨薇提出的要求和规矩都没什么异议。
杨家村的村民和孩子当然是没有意见了。
毕竟,不是谁家都有钱、也舍得钱为孩子买糖吃的。
所以,对于杨家提出的轮换割草的要求,当然是一口应下了呀!
因为杨家那时并不需要多少的青草,所以,每次,都给五户人家的孩子下任务。
为了杨家的麻糖,村里的孩子都遵守着杨家人制定的规矩。
今天是你割草,明天是我。
这些事情都是表面上大家都知道的。
暗地里,杨家人写下哪天该是哪家人割草,其他人就不太清楚了。
时间一长,村里的孩子就清楚哪天该轮到自己去割草了,也就不用杨雨薇去挨个通知了。
不仅如此,杨雨薇还制定了收草的标准。
不符合的青草,杨家是不会给那个孩子换糖的。
所以,杨家村的孩子为了能吃上麻糖,都是认认真真的割草干活。
等事情稳定下来之后,杨家的孩子也就不用上山割草了。
这样,他们就可以空下不少的时间干其他的事情了。
所以,杨家的柴房基本上就没有空的太多了。
只要是能上山的时候,家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上山捡柴了。
每次山上,杨家的孩子都会抱一些干柴回来。
也因为杨家的用草换糖的事情一出,村里的孩子进山的次数明显就增多了。
当时,杨雨薇还怕会破坏上山的生态平衡,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杨家村的孩子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意识对大山的保护起了多大的作用。
这么一折腾,山上的青草虽然减少了,但是草根却还在。
而且,杨家村的孩子还会轮换着地方割草,这样,就不怕破坏大山了。
杨家父女还没有大家,杨家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前前后后有不少的孩子背着满满一背篼的青草进了杨家。
有的还是背上背着,手里提着。
他们这样也是为了达到杨家制定的收草的量。
收草的量是一背篼换一颗麻糖。
这一背篼是用的杨家的背篼。
定下规矩第一次收草的时候,有些孩子割回来的草不够量,杨雨薇都是把麻糖给了那个孩子的。
并告诉他,下次如果量不够的话,就不能换糖了。
有些孩子割的草比较多,杨雨薇就多拿一小快糖给那些孩子。
同样的也告诉那些孩子,下次拿这么多的草来,就不能得到多的麻糖了。
就这样,杨雨薇把规矩给杨家村要为杨家割草的小孩讲了一遍。
不仅如此,杨雨薇还让自家五哥写了一个安排的时间和人呢!
这下,杨家收草的事情就变的简单起来了。
上午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都上山了,家里就只留下了张氏和杨雨欣母女二人。
索性规矩已经定下来了,收草的时候,来一个孩子交草,杨雨欣就把那个孩子的名字写在地上。
等所有的草收齐了,张氏和杨雨欣母女二人就会把所有的青草都搬进厨房后面的兔子房里。
剩下的事情,就是杨世福、杨世康和杨雨薇该做的事情了。
因为家里的兔子喂的多了,家里的兔屎就多了。
每天,杨雨薇打扫兔子房的时候,都能收集到不少的兔屎。
很明显,杨家一家人用不完这些农家肥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好,杨永安还能把这些肥送到老宅的大哥和亲爹。
但是,现在就不行了。
杨家没有那么多的田需要施肥。
所以,杨永安就以极低的价格把这些肥卖给了村里的人。
这些肥在杨家人的眼中是多余的,可是放在别人眼中就不一样了。
这些肥可是杨家村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肥力十足,还便宜。
不过,这些东西也是有限的,僧多粥少嘛!
所以,也只能是早到早得了。
村民都是轮着来杨家买肥。
因此,杨雨薇又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些收入都能及得上她买麻糖的一半支出了。
对此,杨雨薇还是十分满意的。
等张氏和杨雨薇给今天最后一个孩子换了糖之后,母女二人就把最后这些青草抱回兔子房了。
做完这些,母女二人就到前院做绣活了。
看着天上的太阳,张氏估摸着时间做了午饭。
张氏还没有做饭,杨永安和杨雨薇父女二人就回家了。
不久,在山上捡柴的杨世福和杨世康兄弟二人也回来了。
一家人才聚在一起吃午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