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重生之嫡女不乖 > 第429章全文阅读

俞筱晚摇了摇头,"应当是她带人过来的,只怕就是为了看我是不是真的在孕吐。"

芍药的眉毛立了立,随即想到了什么,诧异地问道:"二少夫人您是怀疑..."

"嗯。"俞筱晚轻轻地应了一声,"你寻了春晖院的丫头们问一问,两个月前静雯郡主到王府来做客的时候,都跟些什么人接触过...你亲自去办,别让人察觉。"

静雯是不可能直接将东西放到她的房间来的,必定是通过楚王府中的人,再转交给了孙、曹、兰这三人中的一个。以前是完全没有方面,条条件件那么多,想查都无法查起,现在既然有了方向,自然就能一查到底。

她相信,事情,只要人做过,就会留下痕迹。

芍药点了点头退下,俞筱晚有些脱力地阖上了眼睛,伸出手掌,轻柔而坚定地捂住自己的腹部,必须得想办法找到那个煌茅香,就算暂时不能治好这种症状,至少不能再加深,否则她真怕保不住孩子。

君逸之同往常一般提前下了衙,回到府中就先在外面问蔡嬷嬷,今日晚儿怎么样,吐了几次,用了些什么,可有吃菜之类,才回到暖阁内,轻手轻脚地自己换了衣裳,侧身坐在炕边,怜惜地看着俞筱晚柔弱的睡颜。

俞筱晚刚好小睡一觉醒来,睁眼见到逸之,便扬起笑靥,身子拱了拱,将小脸搁到他的膝头,撒娇问道:"你猜我今日见了谁?"

"堂嫂嘛,她怎么说的,你仔细告诉给我听听。"

这么大的事儿,蔡嬷嬷她们自然不敢瞒着君逸之,他只是想听听晚儿的分析。

"我估计着,那煌茅香应当是静雯拿进来的,我下午又让人打扫了一遍屋子,没找到任何可疑之物。因此我猜,是客院中那三位小姐,每日过来时,悄悄弄了些进咱们这里。"俞筱晚说着叹了口气,"我已经让芍药安排了,晚些将梦海阁里大搜一次。"

虽然猜测着可能是三位小姐身上衣裳,用煌茅香熏过,可是也不能放过别的疑点。搜梦海阁,就是怕煌茅香被梦海阁的下人藏了起来,每天想办法拿到她的面前,或是加到她喝的粥里,若是只加一点点,她可没办法查出来,因为贺氏说过,晒干后的果皮,对普通人就不起作用了,就算她的所有吃食都有丫头先尝,也查不出来。

等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就能直接关注这三位小姐了。

君逸之摸着她的秀发,眸光冷得能将所视之物凝成冰,"这是自然要查的,不用猜也知道幕后之人是谁,我不会放过她家的。"

俞筱晚知道君逸之已经布好局,等着兰知存来钻,只是一来兰知存狡猾,二来这种事得让兰家陷入得深一点,才好一次将兰家逼到悬崖边上,急不得。

可是,她现在就想掌豁太后几下了,怎么办?

俞筱晚抬起头来笑问道:"你前段时间不是说,陛下想查查她的底细么,朝中到底有多少她的人?"

君逸之的手一顿,嘴角微微下撇,"比想象的多得多,她...毕竟在先帝在位之时,就已经开始帮忙处理朝政了。"

俞筱晚动了动,不必她说,君逸之就知道她的意思,忙脱了鞋上炕,靠坐在引枕上,将她抱坐在自己腿上,搂紧了,不让一丝风寒侵入。俞筱晚在他怀里找了个舒适的位置靠着,满足地闭上眼睛道:"可是我记得,先帝并未让她垂帘听政,这四五年来,她是如何同朝臣们联系的?"

君逸之随口答道:"自然是暗中联系,或通过兰家的人,或是她自己在宫里召见外臣。"

俞筱晚笑道:"多半应当是秘密召见吧?她既然不能理政,就没有资格随意见外臣,不然会被御史们弹劾。"

君逸之"嗯"了一声,"太后掌管后宫数十年,要悄悄安排几个外臣进宫商议事情,再简单不过了,就是陛下才开始培植人手不过几年,也好几次让我秘密进宫,太后也不可能知道。"

既然是秘密召见,自然不会让旁人知道,太后这点能力若都没有,也不可能培植出这么多的势力来,这个答案对于俞筱晚来说,简直就是不用回答的。

她的重点不是要问太后有没有秘密召见过大臣,而是逸之和陛下他们知道不知道,"你们知道?"

君逸之道:"不知道也能猜到。陛下有事要商议时,会秘密召见我们,太后有事要商议,自然会秘密召见朝臣,皇叔亦是如此。只不过想要查出来太后都跟谁接触得最多,却是件难办的事。"

俞筱晚好奇地问道:"怎么个难办法?"

君逸之缓缓跟她解释,"紫禁城有八个宫门,常用的有五个,每天换班四次,这些守卫宫门的侍卫,多数是三不靠,少数的那些里面,有些是陛下的人,有些是太后的人,有些是皇叔的人。不论是谁想安排人秘密进宫,肯定要事先将某个宫门处换成自己的人,然后再让心腹太监带人进宫。若是外臣进宫,要在宫门处递牌子,出入都会有记录,就算当时全是自己人,不用记录,可是外臣走在宫内,万一被人发觉了,就会让人知晓。因此我们秘密进宫时,多时是穿上太监的服饰,遇到人只要垂首请安,就能躲过去。"

"你说,这样怎么查?你一不知道人会从哪个宫门进来,二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进来,皇宫这么大,陛下不可能总是让心腹太监满宫里转悠,每遇到一个太监都要仔细辨认,专等人进宫,好报给陛下知道。虽说每个宫里,都有陛下的人手,可是这种人,一般不是最得太后信任之人,这种时候通常会被调开。况且,只要朝堂之上有大事发生,大家都会忙着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坐在一处,集众人之智,就能猜测出对方会有什么举动,何必非要知道太后召见了谁,谈了些什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