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的N种生活 > 人的一生能遇到几个老师(3)全文阅读

由此我想到曹操的《招贤令》,他是那么清醒,他说:"如果只任用廉洁之士,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如果不是魏无知的推荐,背着叔嫂私通的陈平,哪里会有汉王朝的一统天下?"建安19年1月,曹操发布命令:"有德行的人不一定能进取功名,进取功名的人不一定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敦厚的德行?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是陈平却奠定了汉朝的大业,苏秦扶持弱小的燕国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士人都有缺点,怎么能废弃不用?官员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随便拒绝人才,也就不会有什么事物是处理不好的了。"但是,仅仅是这样的道理,在曹操那里早就把道理说通了的问题,在中国当代却依然不为人们所理解,不是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于曹操,而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循环的,有一个时期它的智力达到了高点,有一个时期它的智力又降到了低点。

如果这样看,我们说不定是居住在前三国时期。

当然,我要感激乡中学,那个时候,所有的入学除了有后门的,都是采用的就近平均法,乡北半部的学生进乡中学,南半部的学生进我那所戴帽子初中。于是,出生地成了一个人的命运,生在乡南半部的人大多数只能在戴帽子初中混毕业文凭,然后回家种地,而生在北半部的学生,他们因为有机会进入乡中学,有可能进高中,上大学。表面上看,这种就近入学的方式是非常平等的,但是,骨子里却是极端等级制的,而且这种等级制所依据的是一个人先天的他自己根本就无法选择的出生地,而不是后天的努力,就如同户口一样,这是多么地不公平,对于一个还没有走向社会,还没有开始自己前程的儿童,他就这样仅仅因为他出生的什么地方,他的命运就被确定了,这是极端残忍的――当我还是一个少年,当我看到队长的儿子背着书包到乡中学上学去了,是多么地忧伤,我不恨那个拖着鼻涕的蠢货,但是我痛恨这其中的不公平。直到现在我依然反对就近入学,这是非常残忍的不公平现象,可以依据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来入学,对每一个人进行智力测验,知识考试,然后分为三六九等让他们进入不同的学校,甚至也可以依据他们父母的金钱来入学,父母的赚钱能力至少还有一点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虽然在集体主义经济时代个人把握收入多少的能力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绝对不要以出生地、以户口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看起来公道,其实太残忍了――这会锻造多少像我当初一样痛苦的灵魂?

我反对在小学和初中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除了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一样的,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人的智力有三六九等一样,学校的质量一定会有三六九等,问题是如何将高质量的学校分配给那些智商高,有相应的才能,适合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进而在享受了同等教育的基础上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的人。应当用考试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金钱来调控入学,这要比就近入学公平得多。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件事情,人们的认识是那么混乱?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大学实行就近入学,这样城市的孩子都可以上大学,而农村的孩子因为离得远,就完全不用上大学了。他们知道,上大学的机会要交给那些有潜在素质的学生,因为他们将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但是,对于小学和中学,人们就不是如此认识。仿佛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这才叫平等,所以那些所谓的平等主义者就提出要将所有的小说和初中都办成一个水准的,他们的意思是将智商高的学生和智商低的学生平均起来,让他们接受一种质量的教育,这才叫公平。而实际的操作中,他们是让智商高的学生降到智商低的水平上寻求统一。这是何其地荒谬,这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它损失的不仅仅是高智商的对于社会可能贡献更多的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更是人们彻底的放弃心理――-一切都要平均,个人努力完全是不必要的了。事实上,那个时候,我所在的那个戴帽子初中的同学们大多有这种心态,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再用功,再努力也不可能突破这所学校的限制考得比乡中学的学生更好,他们绝望了,他们在学校混日子,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也失去了希望,因为知道他们考不取。这就是所谓就近入学的后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