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
大明有锤匪明里暗里的帮助,共同对付满清。
皇太极当真难受的很,又十分的憋屈。
因为在盛京周遭作乱的大部分人全都跑了,你想发火宰了这群狗东西都没机会,因为这帮孙子跑的太快了。
先前前线粮食供应出了大窟窿,皇太极本想着今年秋收能够填补一些窟窿。
结果盛京平原被锤匪捣巢,又让皇太极的期望落空了。
不仅没有补上,反倒床单上三个窟窿连成一个大窟窿,皇太极想要补,都难以下手。
这些年清廷的疆土东北起库页岛,东临鄂霍茨克海,西北迄贝加尔湖,南至长城,北跨外兴安岭。
可目前这些地方没有经历过建设,还是穷山恶水之地,更不用说产出粮食了。
努尔哈赤为了增强自身的部落,对于被征服的部落,全都打包带走。
各个女真据点被他搜刮一空,属实是千里无人烟那种。
而且在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很重视被掳掠来的汉人,可是稍微粮食有所不足,就会派人杀了这些无粮的汉人。
但是杀人能省下多少口粮?
还是得劫掠大明这个富户才能缓解。
皇太极也不会像他爹这么强硬,好不容易把满汉凝聚在一起的,这又经历过锤匪的鼓动,让身为奴仆的汉人杀戮满人。
他这次战后要是再次扩大化,指定会让他的统治越发不稳。
努尔哈赤占据了辽阳、沉阳等平原地区之后,后金已经从渔猎民族过渡到了半耕半渔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上来。
但是沉阳平原上的农作物被锤匪破坏,光靠着辽阳平原产粮是指定不够的。
而且皇太极目前也不敢继续掳野女真充入军队当中,这些人不怕死能打仗,但更能吃啊!
现在大清内出现了粮食危机。
皇太极为了缓解这种目前的粮食压力,恢复了他爹努尔哈赤的政策。
除当差的巴克什、匠人、哨台的兵丁、在外驻防的甲士及为官差提供马匹者可暂免官粮外,其余每一男丁皆征粮一石。
因为以前都是三丁纳粮两石。
一男丁分得三十亩田地作为耕种,这是努尔哈赤定下来的计丁授田政策。
其实努尔哈赤定下来的策略是有问题的。
圈占的一百万亩都是无主荒田,可实际上无主荒田哪有那么多,全都是有主的。
但说你是无主就是无主的,而且分得到百姓手里的能有五亩地就算是烧高香了。
于是这些人不是委身于沟壑,就是跑路当绿林好汉去了。
后金把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强令置于满洲贵族、勋臣以及八旗兵丁的统治和奴役之下,以维持和巩固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庄园经济。
这种倒行逆施的作法,当然不会长期维持下去。
因为它远远落后于广大汉族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遭到百姓的的激烈反对。
地被圈占后,百姓的田赋负担不仅没有减轻,相反却有所加重。
不跑路干嘛?
由于逃亡事件不断发生,劳动人手极为缺乏,许多八旗士兵不得不典卖他们占有的小块旗地,这些土地便越发的集中在满清高层贵族手中。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屠杀辽沉汉人,编庄之后,出现大量农庄,这些农庄的土地进一步扩大。
清朝入关之前,由于“地土未广,民力维艰”,满族八旗除了“三丁抽一”、当兵打仗外,还要负担极为繁重的、名目众多的差摇。
皇太极曾对汉官说:“满洲差摇之多,实逾尔等三十余项。”
现在满清还是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给与八旗旗丁给与各种特权的时候。
从清廷定都北京到扫除明朝残余势力这一段时期内,旗人还为国家效了大力的话。
那么在清廷统一全国之后,他们就不必再服兵役,也不用从事生产,而完全凭借自己或祖辈的功劳领取优厚的体禄,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这就是满清老“正黑旗”的由来。
“我这辈子的苦,我爷爷、我阿玛他们入关的时候已经替我吃完了!”
但现在皇太极为了筹集粮草,除了要压榨本地百姓以及八旗旗丁之外。
还鼓励诸贝勒、大臣捐粮献粮,凑一凑三路大军前期所需要的粮食,只有一个条件,你们都自愿给哈。
当然也有不开窍的蒙古王公不捐助的,被皇太极给斥责一番。
别人都捐就你不捐,你怎么有脸来见我的?
亏我平日里那么厚待你,与你兄弟相称之类的?
于是蒙古王公不得不加大献粮力度,以求获得皇太极的谅解。
至于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送粮超过一百石,又被他给退回去了,说粮食够用了,以此来笼络更多的汉军为他卖命。
皇太极以“满汉一体”为号召,争取汉人支持,重用汉人降臣降将,以汉治汉。
对于一些捐献有功的大臣,皇太极还给予奖励,诸如被发展为锤匪暗线的满奸固尔玛珲,有了硕托给他留存的粮食。
他给皇太极献上之后,遂把固尔玛珲给个小官职之类的,以此来鼓励更多人的前来奉献粮食。
皇太极依旧没有给他恢复爵位,以及让他复入宗室。
皇太极对于阿敏的子嗣还是打压状态。
至于于大明的互市都不要想了。
以前女真人还可以冒充蒙古人和大明进行互市。
现在大明自己都缺粮,而互市点又全都被锤匪贺今朝所控制。
那些投效满清的晋商,已经被贺今朝组织杀了一波,也就范永斗等人极少数人跑到皇太极身边寻求庇护。
更何况有了贺今朝发话,哪个商人还肯带他们一起发财?
巴不得抓住他们献给贺今朝,以此来向贺今朝递交投名状。
然后就只能与朝鲜进行互市,朝鲜迫于满清的压力,在本国尚且各处骚动,粮仓皆空的情况下表示宗主预购一年粮,可目前只有三千石,一千石发往市上变卖,两千石赠予。
但是这点粮食皇太极怎么可能满足?
先前他与朝鲜结了城下之盟,朝鲜成为满清的附属国,从兄弟之国变成了君臣之义,每年需要进贡一万石米。
尽管在围攻松锦之时,就命令朝鲜征调送来一万石粮食,总计一百一十五艘,但是运粮草在半途种遭遇风暴,沉没大半,加上明朝水师的拦截,送到前线岸边就剩下五十二艘。
这沉船之事是真是假,就得说道说道了。
现在你朝鲜作为小弟,要是不送贡米,我就派人去抢。
都到了这个份上,你朝鲜作为臣子不知道该好好表现嘛?
就算你境内也闹了灾荒,关我大清何事,也得上供!
于是朝鲜只能不顾境内百姓死活,继续给皇太极上供。
国与国之间,弱就是原罪啊!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颁布了严苛的禁酒令。
特别是在打松锦之战的时候,盛京及大小城堡庄屯,计造酒米数,每日不下数百石。
酒不能疗饥,与其为沉湎无益之资,不若省民间有益之物,停止一年,可省米数十万石。
至来秋收成,方许沽卖。
现在秋成没有了,皇太极颁布的禁酒令还得继续下去。
从今日起,全都戒酒!
然后他又紧急公布了禁烟令。
就是在大清内禁止种植烟草与吸食。
吸食烟草本就属于奢靡之风,多是一些老黄旗的人吸旱烟。
而烟草种植则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属于经济作物。
皇太极直接就把烟草给禁了。
就是为了让人全都种粮食,快速恢复元气,一切奔着战略发展,享受都得靠边站。
在对内做好了所有准备,满清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便是劫掠大明。
皇太极也继承努尔哈赤“伐大木”的战略思想,时不时的就去修理大明这颗树的枝杈,砍回来收归大清所有。
现在这三路兵马,皆是出发了。
阿巴泰的次子博和托是一个喜欢儒家学问的人。
这次前往山东这个孔孟之乡,他一定多掳掠些读书人回来,为大清增添些许文气!
阿巴泰等领兵刚刚出发,皇太极马上命多罗豫郡王多铎等率兵赴宁远边外立营,以为牵制明援兵。
利用祖可法等人写信招降吴三桂、祖大寿等一系列关宁将领。
如今大明就剩下个空壳子,你们还有什么可为他效命的?
反观我大清可是兵强马壮,下一次入关说不定就能攻破京师了。
早投早享受,晚投可就排不上号了。
清廷这边马不停蹄的做好了诸多准备。
而远在大明京师的众人还没有得到消息。
就算是接到消息也是宁远城附近得到警戒,然后再快马加鞭赶往京师。
皇宫内。
洪承畴与崇祯等人正在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银子发了,暂且稳住了这帮士卒。
但是朝廷内外都在骂洪承畴这个狗东西,他现在就是立皇帝,比魏忠贤还要可恶!
弹劾洪承畴的折子堆积了半个房间。
毕竟在他的指使下,许多人的利益都遭到了侵犯。
大明的贵族们,高高在上当贵人当都习惯了。
在刀子没有摆在他们脖子之前,他们很难有对武夫的恐惧感。
上一次贺今朝与高迎祥二人带队化妆成明军闯进京城,天街踏尽公卿骨那次,还是杀的人少了!
或者说没怎么杀到大官!
洪承畴这般行事,自然是受到了严厉的抨击。
因为洪承畴以前都是站在士绅这方面的,可手底下的大部士卒都是以前的农民军,诸如白广恩、王朴、唐通等人。
而吴三桂等关宁军更是不遭人待见,毕竟动手抢掠银子的是他们。
再加上辽东战事频发,清军屡次入关都不能阻止,这口大锅都得按在关宁军的头上。
谁让朝廷每年给他们那么多辽饷,清军鞑子越打越多。
就算有些总兵是朝廷的人,可这么多年的征战,大明原本的士卒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多是招降过来的农民军。
偏偏这些农民军非常愿意当大明的狗。
更离谱的是,你想给大明当忠心耿耿的狗,可这些士大夫们却认为你们是有原罪的,谁让你们曾经是大明的反贼呢!
这一点无论你这条狗为大明立下多少战功,都是无法洗白的!
属实是出身在大明不够政治正确。
可是马科呢?
他手底下都是官军老底子,打的也勇勐,但是没剩下多少人,成不了什么气候。
为此有人开始拉拢“帝国的无双上将”吴国俊!
靖辽侯才是大明最大的忠臣呐!
跟弹劾洪承畴相比较,弹劾吴国俊的折子都塞满崇祯的一间屋子。
毕竟文臣们以前上的都是夸洪承畴的折子。
现在咱们只有拉拢吴国俊,才能制衡洪承畴这条老狗。
他怎么就不死在松山?
他怎么就不投降满清?
吴国俊在京师出奇的受到了欢迎,并且众多臣子都上书请求吴国俊率领蓟镇士卒守卫大明的京城。
以免遭到“立皇帝”的抢掠!
对于这些事,崇祯当真是既头疼又恼火。
头疼的是洪承畴带领的这支队伍里,真的是鱼龙混杂,他也不怎么相信。
恼火的是这帮官军不听他的话,都是看洪承畴的意思。
如今这种情况,崇祯根本不可能像处置袁崇焕一样干掉洪承畴。
到了那个时候,他怕是也得被哗变的士卒给送上路!
至于手里的京营,根本就靠不住,全都是废物。
崇祯也被诸多臣子说动了,有意让靖辽侯吴国俊守卫大明京城,这个人他是信得过的。
在最开始的感动之后,发现洪承畴成了军头,崇祯心里只有浓浓的忌惮。
他能怎么控制这些总兵,还不是派出去几个太监作为监军。
可是更过分的是这些总兵桀骜不驯,说他们在松山吃的是什么苦,一回来皇帝不仅不发钱,还派来几个没卵子的狗东西到他们军营里作威作福,实在是气愤难堪。
更有甚至直接命人搞死了监军太监,尸体都找不见了。
崇祯对此毫无办法。
杨嗣昌在一旁急的,可就是说不出个囫囵话来。
面对如此局面,自是有贴身太监,给崇祯提起了山西巡抚许鼎臣来,因为他一直钉在抵抗锤匪的最前线,手底下光是甲士都超过了三千。
若是能调他来守卫京师,兴许会更加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