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农门女猎户种田发家史 > 第237章 上心全文阅读

想要整清楚这座庞大的山林,最快的方法便是,只要是这片山林所涉及的村子,她们都找到这些村的里正、或是对山林最为了解之人,将具体情况一一打听过去。

最后依据他们所描述的,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却大致跑一边。

而在山林之外,她们还得租种村民的田地,这些也需要各位里正帮忙说项。

光在赵家村,就算把所有村民的地都租过来,也不过几千亩而已,远远达不到薛家所需的量。

但郑林楚在给出银子的数额时,几乎是已经把所有番薯藤苗都给算进去了。

她们粗略地算了算。

除去那千顷山林,至少还得从村民们手中佃个三四万亩地才种得完这些藤苗。

但前提是时间赶得上,否则就算租到再多的田地也是白搭。

虽然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用上全部藤苗有些不现实。

不过该做的准备还是得提前做足,否则便不是她们没这个能力,而纯粹是她们不上心了,毕竟人家已经给够了银子。

当江芊月几人在各村到处跑时,待在家里的众人便琢磨起郑林楚带来的那些工具、图纸,以及指导手册。

待看过指导手册时,他们才发现这番薯能制成的成品还挺多。

这其中最容易的当然便是制成番薯丝,而这番薯丝也是郑家的主要所需之一。

制番薯丝,便要用郑林楚带来的番薯刨。

那番薯刨长约三尺,形如一根长长的木板,尾部稍窄,中间宽些,头部最窄。

中间一块镂空,装上一块长方铜片,铜片上凸下凹,被扎出一排排大小均匀的倾斜圆孔。

研究这些工具,最擅长的自然便是拥有手艺活的薛玉河。

便见薛玉河坐在院子里研究着番薯刨,薛珑静、薛璇静俩小姐妹在边上看指导手册,研究具体如何使用。

而其他人则是洗番薯的洗番薯,洗木盆的洗木盆。

家中人口众多,洗的自然也快。

十好几人的,很快便能洗出好几箩筐的番薯。

一应物件全都准备好,接下去便能使用番薯刨刨番薯丝了。

只听薛玉河对着薛璇静道,“小七、小九,你俩看的怎么样了?”

薛璇静回道,“爹,差不多了。”

“那具体咋用呢?”

便听薛璇静一脸头头是道地讲起来,“首先咱要找个能顶住刨子的地儿。”

两姐妹环顾一周,就见薛珑静指着那墙对薛玉河道,“二叔,就放墙边吧,把刨子底端抵在墙脚上,那咱用的时候就不会滑走了。”

之后众人便来到墙边,薛玉河按她所说,将刨子的一端抵在墙脚,把手中的凳子找好位置放下去就坐。

“爹你握住这一头,然后坐到凳子上,但是你这凳子太矮了,得找高些的...”

在俩人的指导下,众人找来高度合适的凳子给薛玉河。

稍后,便见重新薛玉河坐在高凳上,手上握着番薯刨一端,将另一端抵在墙脚,那铜片下方放着一个大盆。

另一只手拿过一个大番薯,握住番薯头部,将它压在铜片上端几寸处,随后压着它往前推,等它被推上铜片,明显能察觉到遇上了些阻力。

待那番薯整个推过铜片,木盆上便多上好几十条番薯丝。

薛玉河如此来了那么几次,便大致知道了它的用法。

但薛璇静还是能讲出一大堆细节,比如,当番薯推过铜片后不要拿起,而是继续轻压着它往回拉,这样便能使动作连贯,方便下一次再推。

而这推拉的速度也要快,只有速度快才能刨得快,且在铜片上遇到的阻力也小,更容易刨丝。

在推拉时也要注意手掌抓番薯的姿势,这铜片上的那些小孔极为锋利,一不小心就会被刮走一片肉。

刨丝其实较为简单,薛玉河在两人的指导下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能熟练地使用番薯刨刨丝。

番薯丝刨好就得拉出去摊开晒干,待将其中的水分晒干,便是番薯丝的成品。

只要水分晒的足够干,再存储得仔细些,这番薯丝便能与粮食一般,放个几年都没问题。

当然了,既然是粮食,它也有新陈之分。

而这番薯丝使用之法也简单,在煮饭或是煮粥时,抓一把番薯丝进去一起煮,便能当粮食吃,且那饭粥便会染上了甜味,比纯粹的米粥还要美味。

甚至只要吃得进去,直接配水干吃都没问题。

与番薯丝相关的,便是番薯面了。

只要将已经晒干的番薯丝放在石磨里磨成粉状,便是番薯面。

其吃法便与面粉之类的一致,且多了几分甜味。

众人刨了几箩筐的番薯丝之后便要研究下一品种了。

那便是番薯粉。

这玩意儿便比番薯丝复杂多了,其制作工艺颇为繁琐。

而要制作它,所需的工具也极多。

好在其中多数工具,薛家或者说是寻常百姓家中都有。

需特制的便只有两种工具。

首先派上用场的工具当然便是番薯磨板。

磨板与搓衣板类似,但要比它大上一些,其板面上有几十道横档,横档上弥补锯齿。

薛璇静两人再次充当起指导者。

“爹,要将磨板架在木桶或是水缸上去,你左右手各拿一个番薯,往板上压着来回磨就行,书上说这被磨下来的粉会顺着那板上的缝隙流到下边儿的木桶里去...”

薛玉河自然照做。

随后众人便见薛玉河手中的两个番薯随着他来回得摩擦变的越来越小,而下面的木桶上,则多了些番薯浆糊。

待看清这使用方法,其他几人也将其他的磨板拿过来一起磨番薯浆。

待磨够浆糊,便要进行下一步,那便是洗浆。

正好,洗浆工具他们家中都有。

想来这郑家编制这指导手册之人也是颇为了解他们百姓情况的。

因此这使用的工具,只要寻常百姓家中有的就不会特意再去制作,而是优先使用已有的。

之后需要的工具便百姓们用来打谷的工具。

比如打谷桶和谷梯。

再加上一大张纱布、一个小些的木桶和一个木盆,再加之水瓢等常用工具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