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太爷的问题在于年纪太大。
到了他这个年纪,别说普通细胞了,就连身体里的骨髓祖细胞都已经衰竭退化,活性度无限制的下降。
医生再怎么急于救人,也绝不可能选择这样的老人来做配型。
陆骏沉是宁宁的亲生父亲,又是和他同样的血型。
按照医学常理来说,当孩子出现需要移植配型的问题时,他的亲生父母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同胞的兄弟姐妹则排在第二。
因为彼此间有着相同的血缘基因,配型成功的几率很高,而且手术成功之后的排异反应也会比其他人小,移植细胞更容易存活,成功率至少可以提升两三倍之多。
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移植案例当中,亲人作为捐献者往往是最普遍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宁宁却没有这样的条件。
他的亲生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作为唯一的遗腹子,他也不可能拥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唯一的直系亲属只剩下一个母亲。
然而他的母亲向以晴,偏偏又是普通的A型血,与他的血型并不相同,根本无法给他提供干细胞配型。
陆家其他人也是一样。
如果不能找到同血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源,宁宁的移植手术就根本无法实施,只能不断采取保守治疗,而且还不能保证稳定的治疗效果。
宁宁的主治医生在很早之前就说过,唯一能治疗宁宁病情的办法,就只有移植手术,而且最好是从同血型的婴儿脐带血中提取出来的造血干细胞。
因为比起成人的外围血液,或者普通人骨髓中富含的造血干细胞而言,婴儿刚出生时所携带的脐带血中,所富含的造血干细胞的含量是最高的,活性程度几乎达到了人类细胞的巅峰数值,而且细胞干净不带任何杂质,是人类身体里最适合用来移植的细胞源体,没有之一。
如果能找到同血型的婴儿脐带血,从中提取出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就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宁宁做手术的成功率,还能在最大范围内减轻他在手术之后的身体排异反应。
这也是主治医生最早提出来的,针对宁宁的病情,最完美的治疗方案。
只要移植手术做得成功了,活性度强大的造血干细胞能在宁宁的身体里顺利存活,那么,他原本脆弱的身体就能在干细胞强大的造血功能下,自动的重建出一套较为完整和健全的免疫系统,从而让他顺利摆脱身体原本存在的免疫缺陷问题。
这样一来,只要后期休养得当,营养补充全面,宁宁就很有可能完全恢复健康,真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陆家人在了解了移植手术的种种利弊影响之后,自然都希望能给宁宁提供最好的移植方案,一方面是副作用小,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宁宁的身体年纪,他实在承受不起手术失败的后果。
所以对宁宁而言,移植手术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好的方案,而且必须要一次性成功。
但是,RH阴性血的新生婴儿何其少见?
其中能有效保存下来的新生儿脐带血就更少了。
从宁宁出生后不久,被确诊为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症之后,陆家就不间断的在为他寻找合适的婴儿脐带血。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陆家在全国范围内的新生儿群体中寻找,期间也不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婴儿,但是出于种种原因,陆家想要的脐带血却一直没有得到。
大约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陆家一共找到了十二位RH阴性血的新生婴儿。
七个男婴,五个女婴。
但是在这些孩子当中,保留了脐带血的婴儿却只有三个,另外九个婴儿出生时全都没有保留脐带血。
等陆家的人查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出生超过四十八小时,自身原本拥有的脐带血也因为没有家属的特别要求,被医院当做废弃污血随意的丢弃处理掉了,别说不可能再找回来,就算真的找回来了,这种直接暴露在空气里、受过严重污染的脐带血也根本不能用了。
血里面富含的造血干细胞在漫长的空置和污染中,早已经枯竭死亡,连带着这些脐带血也都成了废血,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要知道,婴儿的脐带血在最早的时候,就是被当做毫无用处的废血处理的,直到最近这十几年来,医学界才通过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用来做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手术,治疗多达八十几种疾病。
像是宁宁患有的先天性免疫缺乏症,还有更广为人知的白血病,都是通过移植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的绝症。
可惜,医学界虽然早有这样的声明,曾经也一度鼓励过普通人在生孩子的时候,及时保存婴儿的脐带血,为日后可能患病或者捐献他人做准备,但是对于真正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脐带血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医疗价值,于是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要知道,保存婴儿的脐带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必须借助专业的医疗器械和鲜血冷冻等设备,在提前有准备的情况下,等新生婴儿刚一落定,剪短脐带后,就立刻将脐带与婴儿的胎盘严格保存起来,提取出里面残余的血液,再经过专业的解析和提纯,制作成一支支造血干细胞保存血管,送到低温血库中保存。
这其中种种的复杂手续,首先就不是普通的小医院能够做到的,必须是三甲级别以上的大医院,或者是设备人员双顶尖的高级私立医院才能做到。
而其次,要成功做到一次婴儿脐带血的提取和保存,所需的各项费用就是价值不菲,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生孩子、养孩子本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可能还会让不少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