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凤命天下之夫君,温柔点 > 告御状全文阅读

江汶被剥除学籍的消息传遍京城的同时,此事的来龙去脉和金銮殿上的争执也同时被传遍大街小巷。

一为即将到来的恩科,学子们为了了解各方事态和主考官的性情,难免打听着众。二来,家中长辈用来告诫自家子弟,免得扑了江汶的后尘,悔之晚矣。

同时,难免有好奇心盛的人对江汶供词中的王道之感了兴趣,《观刈诗》写得返璞归真,让人越读越爱不能罢,因此,这王道之的生平事迹也被人翻了出来。

曾在杭州府任过小吏,后来调到钱江府治下做了个知县,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他的作陪有几首在江南流传,虽不及这首鼎盛之作的《观刈诗》,但也算得上文采斐然。

在得知王道之一家均死于意外,连个蒙童都没留下时,人们难免感叹。

死亡给王道之的生平添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越发激起了人们窥探的欲望。

传言中自大牢中放出后大受打击而不知所踪的江汶正坐在瑾王府中上官瑾的书房内。

如今事情按部就班的朝着他的设计进行下去,上官瑾正一脸严肃的看着府外传回来的消息。

江汶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他五官深刻,眉若雕塑,如坚毅的磐石般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冷静自若,好像如今京城之中那些沸沸扬扬的事情和他无关一般。

可这一切,都是他一手策划出来的。

他把诸多人都算计在其中,却独独没有瑾王府的影子在,把自己嫌疑摆得一干二净。

不论是谁,若是有个这样的敌人,肯定寝食难安吧!

江汶心中无不感慨的想。

可是不管是驱逐倭寇,平定西北,乃至此次设计暴出江南水患,行的事诡诈之事,偏偏为的都是天下百姓。

胸有沟壑,心怀万民。

江汶由衷的从心底折服于他,恭敬的行了个礼道:“草民替恩师谢过王爷大恩!”

说完跪下,毕恭毕敬的朝上官瑾磕了个头。

上官瑾扶他起来,道:“最迟再有五日,他们就会入京,你可要见上他们一面?”

上官瑾口中说起的他们,是王道之的父母。王道之家中薄有资产,两位老人名下有田产数十亩,因此虽然他们只得王道之一个独子,却并未跟随王道之任上。

张益根据江汶提供的消息,很快找到了两个老人。

江汶想了想,道:“暂时不用见了,等此番事了,还请王爷为他们寻个避身之所,安养晚年!”

上官瑾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在他的人推波助澜下,京城中的有关王道之的流言几乎一面倒的在颂扬。

有关王道之的事迹被传得沸沸扬扬,户部尚书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对劲。

好端端的扯出王道之的事迹来,王道之是怎么死的他最清楚不过,本以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小小知县,死了也就死了,没想到竟然被这个江汶攀扯了出来,而且还把事情闹得这么大。

隐隐的,他觉得有些蹊跷。

连王家与谢家的这场争执都有些莫名其妙的无厘头。

户部尚书一时有些心神不宁,招了心腹坐着一顶不起眼的小轿去了首辅大人府上。

等上茶的侍女刚一退下,他就迫不及待的道:“大人,王道之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可不要生出什么事端来!”

这些传言首辅大人也有所耳闻,恼道:“当时怎么没听说江汶是他的学生?”

江汶是杭州府解元,要是知道江汶是王道之的学生,怎么也不会就这样让他进了京。

也是他们派去的人托大,当初杀了王道之,便一把火烧了后衙,等钱江知府知道的时候,当即派了人去守着,仔细查探吊唁之人。

可这江汶连吊唁都没去,谁知道他怎么就和王道之攀上关系了。

若是当时细细查看王道之来往的信件,定能发现蛛丝马迹。

可这时候说这些都迟了。

首辅大人皱了皱眉:“这些日子都谨慎些,再不能闹出别的事了。”

又冷笑道:“难道他还想替王道之翻案?”又想到一出牢便没了踪影的江汶,皱着眉头道:“如今他不过是个连功名都没有的,若是必要……。”

首辅大人做了个抹脖子的举动。

户部尚书点了点头,尤不放心,斟酌着道:“这件事离不开王家和谢家的影子,我实在担心……。”

若这两家人私下里达成某种协议,其势力就不容小觑了。

谢家和王家前些日子还为了恩科的主考官一事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明显谢家借着江汶的事情踩了王家一头。

首辅大人想了想,这两家联手的情况不大:“先仔细看着,别自己吓自己,若他们两家真把主意打到我们这儿来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自新帝登基以来,内阁和世家基本达成了一种无声的协议,两方各不干涉,谁也不敢轻易打破这种平衡。

说完,首辅大人倒冷静了两分,事到如今,他们怎么也不会让别人翻出什么浪花来,否则他这首辅也别做了。

尚书大人听首辅大人如此说,觉得他心中或有成算,心中暂定,两人又说了片刻,这才起身告别。

没几日,两个衣着朴素,神情憔悴的老人坐着一辆不起眼的青头马车,悄无声息的进了京城。

在客栈中囫囵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京城衙门打响打鼓鸣冤,言其为官的儿子被奸人杀害,特意上京来告御状。

这御状那时想告就能告的!

这种一上来就要告御状的,多半是外地来的乡巴佬。

不过,听说是告御状,一时间引得大批民众围观,不少有好事的便开始偷偷打听。

两个老人年近古稀,一看就是少有出门的,别人问啥说啥,也不藏着掖着,俱都如实相告。

听说他们是为在江南围观的儿子告御状,儿子一家惨死,无一活口,当地官员草草结案,这才不得已上京来讨说法。

听说能告御状,两个老人二话不说就进京来告御状了。

众人一听竟是灭门惨案,好奇的、可怜的纷纷上前询问。

这一问,才知道被灭门的竟然也是钱江府的一个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