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的两天,无论是夏悦娘还是杨安歌都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时时警惕,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是一片平静。
中秋前一天,右边隔壁的两个院子,还有对面烧饼铺隔壁,突然换了新的邻居。
夏悦娘心头有疑虑,便趁着没有客人上门的空档,站在门口打量。
几家邻居,拖儿带口的,看着都是寻常人家,并不起眼。
“姑娘好,我们是新来的,我夫家姓李,以后还请多多关照。”隔壁出来一个中年妇人,看起来四十来岁,柳眉弯弯,未语先笑,手里挎着一个竹篮子,里面装着满满的红鸡子,到了夏悦娘面前,便递来了一双,“姑娘可以叫我冯姑。”
“冯姑好,我是夏悦娘。”夏悦娘接过她派的利市,笑着行礼。
新来的邻居似乎挺懂礼。
她的心里稍稍的安定了一下下,她也是实在烦对面烧饼铺妇人那样的人,要是搬来的也是这种人,往后日子还怎么安生。
“得空来家坐。”冯姑冲她笑了笑,走向了刘婆子的茶铺子,挨家挨户的开始派放红鸡子。
夏悦娘瞧了瞧手中还温热的鸡子,转身进了铺门,心里的警惕却没有立即放下。
那些人若真冲小奶娃来的,谁知道会耍什么花招。
“悦娘。”刚站定,韶江带着陶罐来了,今儿的陶罐没有布袋,走到了窗前,他看了看那几家人,介绍了一下底细,“北集那边有条街正在拆建,这几家都是那边搬过来的,李记灯笼,庞氏油坊,还有对面的谢氏面点铺,人都挺好的。”
夏悦娘惊讶的看了他一眼,伸头出去重新望了一眼,果然,那几家的店招都已换了上去,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再一次,她见识到了他的细心。
“这是昨天的陶罐。”她没多问什么,他说人都挺好的,想必也是知根底的人家,日后且走着看便是,于是,她拿出了昨天用过清洗好的陶罐出来,拿的时候,顺势将木梳放回了袋子里,搁到了韶江面前。
韶江接过,手触到了布袋,愣了愣。
夏悦娘瞧在眼里,只当不知道,收起了今天的陶罐,便转身去给他打今早的早点。
“这是送你的。”韶江望了望她,从布袋掏出了那木梳,坦然说道,“街上瞧到的,觉得挺好,便买了,听奶奶说,这些日子都是你派人去照顾她的,这个,当是谢礼。”
“我又没做什么,要说谢,也是该我谢你。”夏悦娘有些意外他的说辞,不过,他这样的说法,也让她松了口气。
她可受不了他也像杨安那样的说话方式,虽然,韶江之前说的跟告白也没啥区别,但至少现在,他没让她尴尬。
“你说过,我们是朋友。”韶江瞧着她,坚持将木梳推了回来。
“阿江。”这时,城门口响起了周小婉的声音。
“给我几个饼,我先走了。”韶江听到这一声,头也没回,匆匆冲着夏悦娘说了一句,抄起了她打好的豆花,一口喝了,接了饼转身就往另一头走去。
脚步匆匆,躲贼似的。
看得夏悦娘一阵好笑,摇了摇头,重新将木梳收了起来。
韶江能接受朋友的说法,她也知道他是在迂回战术,不过对她来说,也是好的开始。
“阿江!”周小婉手里也有个罐子,追到了夏悦娘的铺子前,那头早没了韶江的身影,不由气恼的停了下来,跺了跺脚,噘着嘴转向了夏悦娘。
夏悦娘立即收起了笑,一本正经的问:“周小姐要吃早点?”
“不要了,阿江都走了。”周小婉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目光落在夏悦娘的豆花桶上,咂了咂嘴,摇头拒绝,随即又垮了脸,“都怪我,昨夜熬太久的粥,今早都起晚了。”
夏悦娘闭上嘴,只是笑了笑,并不接话。
这块牛皮糖,她可不想粘上。
“夏姐姐,韶奶奶……好说话吗?”周小婉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才慢吞吞的到了窗前,犹犹豫豫的开口。
“挺好的。”夏悦娘老实的点头,那么好的老人,她说不出违心抵毁的话。
“那……你说我去给韶奶奶送粥,阿江会不会高兴?”周小婉期盼的盯着她问道。
“韶奶奶眼睛不便,阿江一向很在意好。”夏悦娘抬头,直直的看着她,坦言道,“我不了解周小姐,但是,以前些日子周小姐在我铺子里的毛糙来看,我劝你还是别去打扰韶奶奶,万一不小心,阿江会怪你的。”
“我……”周小婉涨红了脸,呐呐的说道,“我那是不小心。”
“你的不小心在我这儿还没什么,不过是赔些银子的事,可韶奶奶年纪大了,阿江很在乎。”夏悦娘说的毫不客气。
她也怕韶奶奶会被周小婉的不小心给弄出个好歹来啊。
“那,夏姐姐,我能不能在你这儿做事啊,我不用工钱,只要有个住的地方,我可以付钱的。”周小婉抱着罐子,可怜兮兮的望着她,语带哀求,“这样,我就能每天早点儿见到阿江……”
“周小姐。”夏悦娘打断了她的话,严肃的拒绝,“我是开门做生意的,不沾染这些事,而且我家没有空房,你另找别处吧。”
“你家不是只有你一人么?”周小婉愣了愣,问道。
“我家只有两间屋,家里有我表姐,有幼弟,还有奶娘,实在没地方住。”夏悦娘抿唇,语气都淡了下来,“这街上,又不止我一家,周小姐何必只难为我。”
“我……”周小婉一脸错愕,没料到夏悦娘会说得这么直白。
“周小姐若是照顾生意,我欢迎,其他的事,我不想管。”夏悦娘懒得多说,见有客人往这边过来,便下了驱客令,结束了这话题。
周小婉有心要多说几句,但,几个妇人同时从后面过来,她见夏悦娘又一副不耐的样子,只好闭了嘴,退了出去,站在街头四下打量。
忽然,她看到了旁边正忙着安顿的几户人家,眼中一亮,往对面的烧饼铺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