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现言小说 > 重生九二好生活 > 第四十六章未来计划全文阅读

看大家都吃好了,叶纤红站起来收拾桌子,其它人也不好意思叫她一个人动手,主动站起来帮忙。

等收拾好桌子,赵大成给众人泡了茶,叶纤红把厨房简单整理了一下,也出来了。

大家团团围坐在桌子边,一时间有些沉默。

今天要聊什么事,大家来前就已清楚了。

只是这个问题有点沉重,所以谁也没有主动开口。

等喝完一杯茶,又添满水,肖东灿终于出了声。

他把这些天搞到的资料,挑重点的说了说,又把面临的问题和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征询大家的意见。

在场的人,限于年纪,大多数没有真正参与过这种操作的经历。但是出身的原因,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勾心斗角的事并不陌生。

“那几家国企老总的背景调查清楚了吗?”蒋建辉首先开口。

他的经历比其它人更丰富,看问题也最一针见血。

“当然。”肖东灿回答道。“棉纺厂的宋德林,是副市长陈栋的人,而这个陈栋,据说是最有希望升为常务副市长的人,我哥调过来,挡了他的路,应该是目前明面上最大的敌人。”

众人一听,一齐皱眉,看来麻烦真的不小。

“至于卫陶的李程江,是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宋保国的人。”肖东灿继续开口。“以宋保国的资历,暂时没有升上去的可能,所以相对比较低调,不会有兴趣跟人打擂台。”

这是好消息。

如果肖东胜一来,就要直接面对两个同级别对手的狙击,再加上他们身后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那难度就太大了。

“有没有办法抓住宋德林的把柄?最好快刀斩乱麻,在东胜哥来之前,把他拿下。”赵大成毕竟是当警察的,看问题自然用自己的角度。

这时候因为法制不健全,国企老总或多或少都有问题,赵大成这样说,也算不上错。

宋德林拿下后,陈栋必定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对付肖东胜,肖东胜就有时间熟悉虞城,也能缓出手来,慢慢解决那些企业的问题。

“这个估计不行。”肖东灿摇摇头。“除非是出了了不得的大事,谁沾手谁跟着倒霉。否则有陈栋在,这样做意义不大,反而会打草惊蛇,让他们警惕。如果他们把问题掩藏起来,后面会更难处理。”

赵大成点点头,算是认可了肖东灿的话,心里却打算暗里调查宋德林。

最好他没有犯大错,否则他一定会把他送进牢里。

叶纤红坐在一边,没有插嘴。

他们讨论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离她的生活有些远,不是现在的她需要关心的。

再说以她的能力,也未必帮得上忙。

不过在这样的氛围下,她也不知不觉开动大脑,思考如果自己是肖东胜,应该如何应付眼前的难题。

国企改革,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现实中,前世的经历都告诉叶纤红,它永远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难点。

她依稀记得国企的几次重大改革,从早期的改变所有制,也就是鼓励个人承包,中间的破产重组,股份制改革,到后期的政企分开,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都离不开一个目的,就是盘活资产,轻装上阵,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这些大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涉及太多的关系和利益,往往改革的刀切下去,最后受伤的,恰恰是无数无辜的劳动者。

叶纤红并不是太明白这些政策上的事,在她想来,任何一家健全的企业,都得有一名合格的掌舵人,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做不到这两点,不管国企,还是民企,最后都逃不过倒闭的命运。

像虞城的棉纺厂,如果下游有大型的服装厂或家居厂,照后世的订单模式安排生产,扭亏为盈其实没有那么难。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合格的厂长,否则生产一团糟,那就谁也救不了他们。

也就是说,解决棉纺厂的问题,最迫切的是需要找到一家大型服装厂和一个合格的厂长。

或者自己可以办一家服装厂?叶纤红暗暗思量。

以她对服装行业的了解,设计出这个时代普罗大众喜欢的款式,应该不会很难。

这时候竞争比较少,前世那些服装品牌,大多还处于草创阶段,不成气候和规模。要到二千年前后,中国加入wto,跟国外的服装企业血拼过之后,大家才有了品牌意识。

那时候国产品牌开始遍地开花,有的甚至走向国际,达到一流品牌的水准。

不过想想办服装厂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自己哪有能力筹措到,叶纤红打了退堂鼓。

男人们刚才还在讨论可行的方案,说着说着话题就偏了。

从虞城的企业,跳到各自的现状,于是有人叹起了苦经,说自己没有钱用,连车子也买不起。

这时候国外的车企开始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全民骑自行车上班的场景,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早期的个体户和下海的机关人员,赚钱买了车,开始过起了有房有车的富豪生活。

这些情况在京城和深圳尤其普遍,很多年轻人受不了诱惑,甚至考虑不顾家里长辈的劝阻,弃政从商。

在座的人,大多数因为得不到家族的资源,所以外表看着光鲜,实际上手里没几个钱,从商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甚至肖东灿也动过这样的念头。

叶纤红记得,九十年代初确实刮过一阵下海风,特别是今年,据说有十二万人辞职下海,有一千万人停薪留职。

不过这股风潮并不长久,公务员这个特殊职业,越到后面越吃香,甚至出现千人万人争一个职位的地步。

想想也容易理解,在政府部门工作时,虽说是在做“服务”,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别人来找自己办事儿。而创业时,只能到处求人。跟留在机关的同事朋友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不如他们。

特别是下海的人里,很多人创业只是赚了小钱,算不上成功。而公务员的工作,旱涝保收,体面又有尊严。

于是又掀起了回归体制的浪潮。

叶纤红没有去劝阻他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重生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长远的眼光。

这时候的机关工作人员,还不叫公务员,待遇也一般,当然更没有公务员法。

既然这样,倒是可以提醒他们私下赚些钱。

他们每个人都有后台,如果投资一些公司或者商铺,再找个信得过的代言人替他们打理琐事,那不是解决手头紧的麻烦了吗?

如果这些人展开合作,说不定几年后,能搞出几个跨国公司,甚至五百强公司,那就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