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言小说 > [综]母仪天下 > 112、第 112 章全文阅读

舒云才不会相信刘邦打算在吕家给刘盈选妃呢, 但凡是做皇帝的人,一个个都是口是心非的,虽说刘邦不介意舒云参与朝政,但是,也就仅限于舒云了。这还是因为吕家非常识趣,自从吕泽过世之后, 吕家就几乎从长安销声匿迹了,而在自家的封国, 吕家呢,却是老老实实在那里种田修地球,干得还很是不坏。

刘邦其实很想要将在长安的许多彻侯都撵回封国去,如同吕家那边, 在自家的地盘上圈地自嗨就可以了!

没办法,长安的权贵实在是太多了,虽说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实际上呢,也是给长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的, 别的不说,这些彻侯和他们的子女, 家里的僮仆, 加起来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这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粮食菜蔬还有肉食什么的,就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以至于长安乃至关中, 哪怕有少府出面平粜,粮食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这自然给普通的小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毕竟,那些彻侯什么的,都有封国的收益,自个当初打仗的时候,也发了不少顺风财,可是寻常百姓呢,赚钱的途径就这么多,要是粮食价格太高,在这上头花费的钱财太多,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好在后来南方稻米的大量涌入解决了问题,在可能会饿肚子的情况下,大家是不会在意什么饮食习惯的。小麦产量高,大家就种小麦,南方来的稻米便宜,大家自然也就买稻米了。

反倒是有钱人有挑剔的余地,他们就是喜欢吃粟米,横竖再贵他们也吃得起,至于稻米还有麦子什么的,做成精致的点心,他们都是乐意吃的,但是,也就是当做点心吃了,主食还是粟米。

但是,稻米只能是暂时缓解了关中缺粮的矛盾,毕竟,从南方通过水路往关中运输稻米,这运费也是很夸张的,刚开始一段走海运也就算了,这个比较便宜,海船承载量比较大,而且呢,一路上也没那么多的关卡,但是到了齐鲁之地,就得改道,沿着大河进入关中,就得换船,路上呢,也得走走停停。

朝廷也就罢了,寻常的商户人家,是不乐意运送稻米的,因为压根不值得。问题是,少府光是在运送稻米这件事情上头,运费就亏损了不少,虽说能够从别的地方补充回来,比如说,运送稻米的船可以装在同样来自南方的蔗糖之类的特产,这些就比较划算了,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还是变相地补贴下面的小民。

但是老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毕竟,以后关中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运输压力也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朝廷还得想办法开挖运河,拓宽河道,这些可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站在朝廷的高度,自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站在下面百姓的角度,那就会额外征发许多徭役,哪怕有朝廷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比起实打实的利益来,还是差了不少的。

而那些彻侯之所以留在长安,一方面是舍不得长安的繁华,另一方面呢,就是留在长安,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说,朝堂上有什么位置出缺了,他们立马就能得到消息,赶快活动,然后想办法坐上那个位置,掌握更多的权力,可是如果是在封国,等到知道消息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哪怕刘邦旁敲侧击,就差没有明说了,但是这些彻侯,哪个不是跟刘邦一样的厚脸皮,只要你不是明目张胆地赶我走,那么,我就是不走,我就赖在长安了。

问题是,刘邦就算是脸皮很厚,也不好无故将这些彻侯赶回去,毕竟,他们该交的税也交了,也没作奸犯科,没个合适的理由,就赶人走,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如今能继续留在长安的,都是当年的老兄弟,那些跟刘邦关系原本不是太好的,早就麻溜地跑了,免得在刘邦那里显得太过碍眼,回头被他想到了曾经的错处,回头借题发挥。而对于那些老兄弟,那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就算刘邦真的刻薄寡恩,也得注意不能引起了众怒呢!

当初为了安那些功臣的心,刘邦都能捏着鼻子,册封了雍齿,之后呢,为了得个好名头,还册封了季布,哪怕如今刘邦的地位早就很稳固了,也得注意着,不能将那些彻侯逼急了,他们跳反起来,谁知道能搞出什么风波来。

这般一对比,刘邦自然是想到吕家的好处了,但是也仅仅就是如此罢了,真要是吕家人也三五不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就没那么多好声气了!远香近臭,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道理。

至于说什么从吕家再挑一个太子妃什么的,那完全是刘邦信口胡说,在舒云那里讨个便宜人情罢了!毕竟,他这样的话,以后可以说,我本来是想要让你们吕家出一个皇后的,是你不要的。

结果呢,刘邦没想到,舒云压根不惯他这个脾气,直接怼了一句,就走了!

刘邦一时间有些发蒙,半晌之后,竟是乐起来了,躺在榻上捧腹大笑起来。

外面几个宫人听到刘邦的笑声,一个个面面相觑,舒云身边的一个宫女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这般,要紧吗?”

舒云轻哼了一声:“看他都能笑出来了,有什么要紧的!”舒云刚才那话就是脱口而出,光是刘家的皇帝,舒云满打满算,已经认识了一掌之数了。

刘彻自然不用说了,当皇帝的时候年纪轻,一直也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挫折,要不是他祖父和父亲给的底子比较厚,刘彻俨然就又是一个隋炀帝杨广。

舒云自个的儿子刘衍,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固然在史书上评价其实挺高的,但是呢,本质上来说,依旧是个冷酷无情的人,当然,这大概也是大多数皇帝的通病,皇帝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感情这种东西,压根没什么可在意的。小说里头,可能会有那么几个重情重义,一心渴望什么真心人,什么真正爱情的皇帝出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皇帝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最后呢,结果也不会太好。皇帝压根不需要爱情,后//宫里头的女人都只会挖空心思来讨好他们,他们在这上头压根没有额外的需求,如此一来,薄情自然是难免的事情。

像是舒云上辈子的舅舅兼公公,某种意义上其实挺深情的,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在某一段时间内,都只会固定宠爱一个女人,这也是为什么孝景皇帝的宫中,往往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妃子生出来的缘故,等到这个妃子保鲜期过了,他便又会去宠爱其他正处在保鲜期的妃嫔。

甚至,就算是舒云这辈子的儿子刘盈,其实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是什么厚道人。想想看吧,历史上,那位孝惠皇后张嫣,到死都是处子,简直是绝无仅有的悲剧。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盈也是极为冷酷无情的。

所以,说刘家的男人难伺候,舒云还真没冤枉了他们!只要能够有选择,舒云大概是情愿自个白手起家,也是懒得做这个看起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的,尤其,摊上的还是刘彻,刘邦这样的皇帝,简直是大写的悲剧。

所以,舒云宁愿是个自个根本不认识,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给刘盈做太子妃,做未来的皇后,也不愿意看到自个认识的,比较亲近的小姑娘成为后//宫的牺牲品,至于什么亲上加亲的事情,自古以来,这种娶太后娘家侄女的事情,从来就没什么好事。

像是当年秦国和楚国,那简直是代代都在联姻,楚国的王室,在秦国也能做封君,但事实上呢,从华阳夫人开始,楚国的女性就再也没能在秦国掌握真正的权力。

到了始皇帝,他连皇后都不打算立,而扶苏有着楚国的血脉,大概也影响了他的继承权,始皇帝就算是对这个儿子还挺看重,看起来像是将扶苏当做了继承人,但是扶苏呢,到死也就只是皇长子,而不是皇太子。

总之,跟皇家结亲,需要谨慎,哪怕裙带关系听起来很不错,是一条终南捷径,但是呢,最终能够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老刘家的皇帝,看起来,似乎外戚的权势贯穿了整个两汉,实际上呢,有用的,那才是得力的外戚,寻常的外戚,那算得了什么呢?

刘邦压根不打算在什么权臣家里给刘盈挑选太子妃甚至是普通的妃嫔,若是这些彻侯乃至诸侯王,与下一任的皇帝也搭上了关系,谁知道他们的权势会因此膨胀到什么地步。反倒是那些诸侯王,其实更容易娶到一个身份高贵的妻子。

刘邦与舒云达成了默契之后,就先放出了风声,顿时,许多彻侯还有其他的一些权贵都大失所望,不过倒是没有人冒出来说什么民间女子素质不够,不堪入主太子宫的,毕竟,如今朝堂上的重臣,大多数十年前自个也还是泥腿子呢,自然也没脸面再去说别人如何如何了!

老实说,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刘盈。

事实上,刘盈自从懂了男女之事之后,想要将自己家的女孩子送到太子宫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毕竟,刘盈这个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自家的女孩子嫁过去,只要生个儿子,那么就妥妥地能捞到一个诸侯王的位置了,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当然了,一般的人家还是比较矜持的,刘盈还只是太子,家里的嫡女给刘盈做妾是有些跌份的,不过,若是能混个太子良娣,倒也不是不可以。

能够将话递到刘盈这里的,自然多半是刘盈太子宫中的人,作为太子,太子宫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朝廷,里头有编制的官员就有不少,另外呢,什么太子舍人之类的,正常情况下,甚至不会满编,因为编制实在是比较大。这些人呢,几乎就没有真的出身平民或者是普通士族的,家世再差,起码也是个关内侯,他们的父辈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刘邦平时的时候,说起这些人,都是当做自家子侄一般对待。如此一来,这些人的想法,刘盈自然得顾虑到一些。

刘盈的性子并不算强势,这也导致了,他很难真正去拒绝什么事情,因此,对于身边这些臣子的旁敲侧击,刘盈也只能表示,这些全由天子和皇后做主。

如今刘邦跟舒云开了口,表示会在民间挑选良家女子入宫参选,从中挑出刘盈的太子妃来,可以说,直接就将那些人的如意算盘给打消了。

当然,刘盈心中也有一些想法,毕竟之前他认识的女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政治素养,哪怕刘媛对于许多事情兴趣不大,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就能学到不少东西,在见识过这样的女性之后,刘盈难免对自己未来的妻子产生了一些期待之心。只是如果太子妃是民间出身的话,这个素质上头,只怕有些堪忧。

而舒云这边,却是图穷匕见,直接表示,希望民间的社学可以让女性也一样入学。

舒云的理由也很简单,女性担任着生儿育女的职责,而在一个家庭之中,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母亲的素质,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儿女的素质,想要让下一代变得更加出色,那么,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就应该得到保障。

当然,舒云并没有强求女性要学多少东西,但是,舒云要求的就是扫盲,将常用的字都学会,另外就是学会简单的算术,如此也就足够了。

为此,舒云表示,会给女性入学一些补贴,完成扫盲,得到社学颁布的合格凭证的女性,可以减免一年的口赋,相应的,取得合格凭证的女性可以比不识字的女性晚婚两年,不需要额外缴纳赋税,另外呢,少府如果对外招收女工,也会优先招收识字的女工。

很多时候,许多政策之所以难以推行,完全就是因为下面人看不到什么好处,而如今呢,舒云搞出来这一套,自然是有好处的。

如今民间纺织业开始兴盛,哪怕民间的纺织机比起作坊的乃至少府考工室里头的纺织机差了许多,但是比起之前来说,已经先进了不少了,另外呢,除了可以在自家纺纱织布之外,女性如今还可以进入专门的纺织作坊做工。

而她们能真正开始工作,怎么着也得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之前,她们一方面是注意力不足,另一方面呢,手艺也不怎么跟得上。所以,在这之前,花费个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会常用字和简单的算术,之后呢,就能为娘家多工作两三年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如此,这就给了民间足够的动力。

毕竟,在社学读书,其实花不了几个钱,社学原本就是属于近似于公益性质的学校,一般是以乡社为单位,教学的呢,其实就是当地的一些小官小吏,这算在他们的政绩考评里头,因此,在教师这种事情上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可言,至于纸笔什么的,启蒙阶段,压根不需要用什么纸笔,只需要用沙盘就可以了,等到真正学会之后,才需要用上纸笔,可以说,付出的无非就是这一年里头,女孩子不能做多少家务,这些会被分摊到家里其他的成员身上,可能会因此稍微少一些收入。但是仔细算下来之后,还是比较划算的。

刘邦对于舒云时常拿着口赋来做文章已经习惯了,如今少府收入比较多,国家财政也比较健康,何况,舒云说得也有道理,这样做之后,十几二十年之后,就能差不多看出效果来,起码大汉新出生的一代,文化素质会高出不少来,到时候呢,朝廷也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当然,识字的人多了,如果不能够给他们用武之地的话,那么,同样会是一个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源头。后世为什么大家都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率,而为什么宋朝那会儿,明明已经冗官了,但是科举还得继续进行,甚至科举录取的人数还要增长?哪怕没有足够的官位安置他们,许多人只能候补,不过照样拿工资!造成了财政上头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对此进行改革,比如说减少录取率什么的,事实上就是为了减少社会矛盾。

别以为民间说什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觉得读书人干不了什么事情,事实上,许多事情,还真的就只有读过书的知识分子才干得出来。历史上,农民起义其实未必有多可怕,这些人呢,其实算是比较可悲的一个阶层,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逼到了绝路上,最终呢,却因为缺乏知识,或者说是,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最终呢,只能为王前驱。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

既然舒云已经将这个选拔定位成了公务员考试,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来的科举一样,考什么诗词歌赋,还有什么比较务虚的策论之类的,公考选拔的是基层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几百石的官员,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呢,录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这样一个基调,很快,朝堂上头的官员一番商议之后,就想好了应该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别的不说,总不能刚刚完成了扫盲,就跑过来考试吧,总得有点基础才行,另外呢,作为基层的官员,需要考的,就是基层可能会涉及到的律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难度高一点的,怎么搞基建,这些都会是考试内容。

甚至,现有的官员也是需要考试的。实际上,现在地方上头的官员,有的还是秦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另外呢,主要来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们返回家乡之后,会被安排个地方上头的小吏做一做,而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家,也会给自家的子孙谋个小吏的位置。

在这个时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开的,不像是后来,官员跟小吏几乎就是个完全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如今呢,从小吏升上去的官员,其实数量还是挺不少的,当然,他们升官也是有着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则的话,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头了。

因此呢,朝廷商议了一下之后,就决定对各地的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过,对不起,你退位让贤吧!

总之,刘邦从沛县回来之后,似乎整个大汉都充满了一个词,那就是考试。

而在第一轮的考试结束的时候,刘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刘盈挑选的太子妃是河东人,姓周,家里就是寻常百姓,甚至还有点穷,倒不是因为不够老实肯干,而是因为家里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后呢,就接连遇上长辈生病去世,历来红白之事最是耗费钱财,别说是对于普通百姓了,便是寻常的官宦人家,操办一场丧事,也要被刮掉不少家底的。

这一家子呢,算是比较孝顺的,老爹老娘活着的时候,没穿过什么好衣服,花过什么钱,总不能日后到了九泉之下,还得继续过这种穷苦的日子,因此呢,周家不得不卖了一部分的土地,然后给父母置办了全套的新衣服,打造了结实的棺木,还花钱请了个风水先生,将父母给葬了,另外呢,顺便还埋了几罐子铜钱下去,穷人家埋不起黄金,也只能弄点铜钱了。

两桩丧事办完,原本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的,如今也只能说是一般了,好在家里还算是勤快,男人农闲的时候就去作坊做工,积攒了几年之后,还凑了一笔钱,买了一台简单的织布机回来,让家里的女人纺纱织布,也能补贴家用。

这一次呢,太子要选秀,他们家有个孝顺的名头,平常的时候也与人为善,最重要的是,家里的女儿都挑了父母的优点长,长得颇有几分秀美,因此,自然也就将名字报了上去。当时想着,就算是不能被选上,留在宫里,做几年宫女,也能积攒一笔钱,回来之后充作嫁妆,也能嫁个好人家。

这也是舒云搞出来的所谓德政,在唐宋之前,宫女一般情况下,到死都不可能离开宫廷,想要出宫呢,就得指望着遇到一些喜事,比如说大赦天下的时候,会放一批宫女出宫。像是刘彻那样,说是清理宫廷,将不得用的宫人都放出去这种事情,那就不算是德政,而是造孽了,不得用的都是老了病了的,放出去之后压根没有生存能力。有句诗叫做,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因此,那个时候,每次宫中要挑选宫女,民间呢,只要有点办法的,都会忙着给女儿订亲,免得回头被送过去,一辈子都不能回来。

而舒云呢,当初做了皇后之后,就直接宣布,以后宫女可以在二十五岁之后,直接放出宫去嫁人,而在宫中执役期间,宫女也有月例,等到出宫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补偿。也就是说,进宫执役十年左右,就可以积攒一笔不错的嫁妆了,另外呢,能够在宫里学到一些宫廷的规矩,就算是年纪稍微大了点,出宫之后,也能嫁个不错的人家。

所以,如今大家对于让家里的女孩子进宫做宫女,并没有什么抗拒之心,当然,也有那等重男轻女的,会让女儿进宫做宫女补贴家里的兄弟。不过,这也只能是长安的人才有这个机会,毕竟,远一点的人家,谁有机会靠近宫门,见到做宫女的女儿呢?

这也导致了民间一些有主意的女孩子,不想让父母为了聘礼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缘故,胡乱将自己许配给什么人,也有会想办法找门路看看宫里要不要宫女的。事实上,因为宫女满二十五统一都会出宫,因此,宫里头的确每年都会采选宫女,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免得路上出现什么问题,采选宫女这种事情,也多半是集中在关中地带,关中之外的百姓是沾不到什么光的。

倒是地方上的诸侯王,也学着长安这边这么做,倒是给了不少少女一条新的出路。毕竟,做宫女又不是给寻常的人家做奴婢,并不是奴籍,虽说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比起收益来,还是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妃自个也很懵逼,她若说美貌吧,其实比她美貌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说别的吧,那她也不算非常出挑,偏偏到最后,她就被选上了。当然,与她一块儿被选中的还有两个少女,至于其他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在宫中做宫女,不愿意的话,那宫里也会发一笔路费让她们回家。

大多数女孩子都是不乐意就这么回家的,她们出身平常,如果一辈子不曾见识过这样宽广的天地,她们还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家乡,如同之前的那些女性长辈还有小姐妹们一样生活,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如今呢,见识了长安的繁华,宫廷的恢弘与富贵,那么,她们自然是很难继续回到曾经的生活当中去了。倒是一些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些富贵,生活得比较舒服的,她们一般是不乐意留在宫里做伺候人的事情的。留在宫里,说是有机会,实际上对宫中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机会是真的很小。毕竟,宫女们会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分派到后宫嫔妃那里,或者有机会在嫔妃们不方便的时候得了天子宠爱,如果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呢,那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到宫中的男性主人。

而问题是,刘邦都多大年纪了,这几年,宫中已经不再有孩子出生,她们偶尔也听闻,刘邦如今几乎很少召见嫔妃了,即便是曾经几乎是独宠的戚夫人,如今见到天子的时候也比较少了。而宫中的男性呢,唯一一个成年的就是太子,刘肥早就去了封国,刘如意呢,年纪还小,还是个孩子呢!至于其他的皇子,一个个都是小娃娃,可以说,她们留在宫里,也没有多少出路,总不能真的留下来单纯做宫女吧!

而作为幸运儿,太子妃赵氏,嗯,她在家也就是有个小名,叫做蔓儿,自然就留在宫里,开始了婚前教育,而同时呢,赵蔓儿的家人也被快马加鞭接到了长安。刘邦在戚里给他们安排了一处宅子,又在太学里头,选了几个博士专门教导赵蔓儿的父亲和兄弟,总之呢,不能让外戚给刘盈拖后腿。

除了赵蔓儿之外,另外两个被选中的少女,可就没这等好事了,她们若是运气好,得了刘盈的宠爱,那么自然,她们的家人也能跟着鸡犬升天,若是她们不得宠的话,那么,最终呢,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赵蔓儿是刘盈自己选中的,既然能被刘盈看重,那么自然有她的闪光点,像是赵蔓儿呢,性情比较坚韧,不是什么很容易被动摇的人,学识见识可以后天培养,而作为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若是性情软弱,容易动摇,那就是个麻烦了。

赵蔓儿一开始的时候,开始有些紧张心虚的,但是舒云亲自将她带在身边,先是教导礼仪,让她学会规矩,之后呢,就是让她可以利用这些规矩。

作为上位者,规矩这种东西,只能是束缚别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这些规矩视若无物,事实上,规矩这种东西制定出来,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上位者必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上限和下限,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行差出错,以免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

舒云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亲手教导她如何理事,而就是让她先学会适应这个宫廷生活,另外呢,读书什么的,也必须被提上日程,赵蔓儿在家里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偶尔跟着乡间的长者认识几个字而已,之前作为秀女进宫之后,就已经经历了初步的扫盲教育,学的不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的《仓颉篇》,《急就篇》,而是舒云搞出来的《千字文》。

至于三字经和百家姓什么的,舒云也已经叫人去编撰了,毕竟,后世的东西,这个时候拿出来,总是有些不合适的,别的不说,百家姓你居然敢把赵放在第一个?至于什么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真要是拿出来,只怕立马各个学派就能打出狗脑子来,继而儒家就能扬眉吐气,毕竟,三字经本身就是儒家打败了其他学派乃至佛道宗教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增补,充斥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儒家还在野呢!

《千字文》嘛,作为启蒙就比较合适了,常用字几乎全有了,而且并不佶屈聱牙,读起来也比较顺口。本身这些女孩子就处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想要学会还是比较容易的。

赵蔓儿也是个心气比较足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惴惴,但是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说不定临时换人的事情也是可以发生的,就像是赵蔓儿所想的那样,大家的出身本质上都差不多,她在里头又不是最出挑的一个,那么选谁不是选呢?

当一个人发挥了全部的潜力之后,她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直可以说是惊人的。

赵蔓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短时间内,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外看起来也有些贵女模样的女性,进退得宜,看起来不像是乡野之中出来的那般了。

之后呢,赵蔓儿就开始恶补《诗经》,在这个时代,学习《诗经》几乎可以说是政治正确了,在各种公开场合还有一些社交场合,唱诗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呢,《诗经》还没有被引申得厉害,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诗,要是用错了,那就是失礼,失礼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一点说,那就是失道,足以问罪了,小一点吧,那也是要被人嘲笑的。

赵蔓儿也是聪明人,她暂时也没全部都学,而是先将有可能用到的,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些会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哪怕生搬硬套,起码到时候不会出错了!

至于其他需要学的东西,赵蔓儿依旧照此办理,因此,等到赵蔓儿的家人再次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俨然都要认不出来了。以前的时候,赵蔓儿因为常年在家里纺纱织布,不怎么出去晒太阳,可以说,唯一比较容易称道的就是长得比较白,而现在呢,说赵蔓儿是某个贵族家里出身的女儿,都是有人信的。

不管怎么说,在大婚之前,赵蔓儿已经非常拿得出手了,而大婚的时候,也已经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