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玄幻小说 > 重塑国魂 > 三零七 山之上 国有殇(七)全文阅读

“玉敏,给杏荪上茶。昨儿刚送来的大红袍,杏荪有福了。”两广总督府后花园里,李鸿章笑吟吟地请盛宣怀入座。李、盛二人面上都是笑吟吟,仿佛老友重逢一般,没有半点芥蒂。而婢女玉敏则嘟囔着个小嘴,翻着白眼,记不情愿地给盛宣怀斟了一杯茶。

说起来,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李鸿章的同僚,也因着这点儿关系盛宣怀进了李鸿章的幕僚府。盛宣怀颇有头脑,从而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翌年就从白身升了知府。从此盛宣怀开始了传奇的一生。先是在幕期间提议了个中国第一个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几年之后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而后在山东创建小火轮公司,开厂矿办纺织,收购组建汉冶萍煤铁公司,修铁路,办学堂,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可以说盛宣怀有今天的成就,跟李鸿章是分不开的。可偏偏,甲午战后,李鸿章倒台,按说盛宣怀这个李鸿章的嫡系应当雪中送炭,奔走一二。可谁也没有想到,盛宣怀躲得远远的,而后待价而沽,跟康有为等维新派眉来眼去打得火热,早就忘了老东家李鸿章。如此薄情寡义之人,也难怪玉敏气愤不已。按玉敏所想,既然已经撕破了面皮,就没有再上门求见的道理。可这盛宣怀不但来了,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直让小姑娘愈发地气愤起来。

玉敏斟完茶,故意瞟了一眼,而后才冷哼一声退下。而盛宣怀仿佛根本就没听到一般,呷了口茶,便闲谈起来。饶了半晌,总算谈到了正题。

“老中堂,北地烽火,朝廷岌岌可危。何绍明虎狼之师,就凭直隶十来万练军、新军,根本就挡不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堂可是有了章程?”

李鸿章不动声色,只是连连叹气:“杏荪,我老头子有多大能耐你比谁都清楚。两广之地,各地商团、洋商利益纠结,下头官吏派系分明,我一个初来乍到的糟老头子就算有心,也是无能为力啊。”

李鸿章的话说得半真半假。虽说甲午一战之后,李鸿章声望大跌,更落了个天下人人骂之。可总督北洋二十五年,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李门生故吏遍天下,官场上明白人都知道他老李是替朝廷背了黑锅。是以他李鸿章真要喊一嗓子,还是有不老少的人跳出来摇旗助威的。

“中堂说笑了。”盛宣怀没有追问,沉思一下,陡然话锋一转道:“老中堂,依您看来,这北地……”

李鸿章摘了老花镜,笑着反问道:“杏荪既然有了腹案,又何必考校我老头子呢?”

盛宣怀自失地一笑,爽快地道:“好,既然如此,在中堂面前杏荪就不藏拙了。……在我看来,何绍明羽翼丰满,作用十万虎狼之师,此番南下,凭着朝廷的兵马断难阻挡。昨儿临来的路上,我得到消息,说是老佛爷以皇上的名义下了罪己诏,想要拉拢各地督抚进京勤王。可这也就是一厢情愿罢了。且不说路途遥远,时间来得及来不及,各地督抚兵除了刘坤一那么点儿湘军老底子,还有几个能战的?此番前去,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且各地督抚之中,不老少的人都是静观其变,生怕来日何绍明坐了江山翻旧账。是以,杏荪以为,此番何绍明南下,尽收北地当无意外!”

盛宣怀如今尚且挂着大清国的官职,如此毫无保留地说大清国灭亡已成定局,一般人绝对会惊讶半晌,一些愚夫子还保不齐骂上两句势力小人。可李鸿章只是平静地听着,脸上半点儿波澜都没有,反而追问道:“那杏荪以为,这天下非何绍明莫属了?”

盛宣怀自信一笑,道:“中堂,杏荪只是说北地已成定局,可没说这天下啊。依我来看,此事大有转机!”

“哦?这话儿怎么说的?”李鸿章有些好奇了。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各个王朝兴起,从来都是由北而南,从而定鼎天下。从南向北的不是没有,可惜没有一次能够成功的。一方面江南之地兴旺发达,民风偏弱;另一方面,这膏腴之地容易滋生偏安。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李鸿章琢磨不明白盛宣怀有什么方法阻止何绍明南下。

“中堂,如今日俄争锋,这才有了何绍明南下之机。可这仗总有打完的一天,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俄国人,可都对朝鲜、辽东之地垂涎三尺。何绍明就是南下,也不得不留出足够的兵力防御朝鲜。而关东军一共才十几万兵马,每攻一地就得分兵把守……就是有打遍天下的实力,也断难跨过长江。此其一!”

没错,关东军一直走的是精兵政策,关外人口稀少,就是这十几万的关东军也是魏国涛费尽心力招募而成。就算关东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没有损耗,可推进到长江一线,单单是陡然增加的占领区面积,也足以将关东军十几万人撒出去,集合不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了。

“第二!何绍明虽然汇聚天下人望,可毕竟崛起时间太短,于士林毫无声望。据我说知,关东一地的治理,全靠了当初何绍明从北洋挖过去的一些老人才勉强维持。虽然另辟蹊径,搞了新学,可短时间内很难有收获。关东军南下,获取长江以北,没个三五年的时间,难以稳定。”

“第三。何绍明治理关东那一套跟咱们压根就不一样,别看现下不少人跟何绍明眉来眼去,可何绍明南下不出一年,这些人就得群起攻之。”

盛宣怀所说三条,归结起来无外乎一个词汇可以形容,根基浅薄!十几万关东军,又要驻防朝鲜,又要巡逻边境,真正南下的有一半就不错了。打下来大片疆土,又要驻防又要治理,何绍明这些年积累的那么点儿人才铺出去,根本就不够用。

而且,与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不同,何绍明掀起的绝对是一场革命性质的南征。这内里文化、经济、政策等等无一不与现有的体制背离。这种新兴的势力取代旧有势力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斗争。旧有的不像失去固有利益,新生的急切想要取而代之。南征伊始,还可以说成是顺应天下大势,可真正取了江山,治理起来,这些纷纷攘攘的矛盾必然一股脑的袭来。毕竟,何绍明在关东所培养的新生民族资本力量,在惶惶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显得还是那么弱小。想要取而代之,绝对是个缓慢而充满危机的过程。

这还只是内忧,外患恐怕比内忧还要让人头疼。日俄二虎相争,早晚有分出胜负的一天。说白了,俄国人与日本人打的这一仗,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图谋亚洲的霸权。俄国人赢了,不用说,趁势南下,依照北极熊一贯的贪婪劲头,不吞下大半个中国绝对不会满足。日本人若是赢了,只怕会得到英国人加倍的赞助,仇恨加上利益驱使,日本人一准儿趁着何绍明立足未稳发起战争。无论怎么看,日俄战后,胜者必定与何绍明一决雌雄。俄国人、日本人,乃至于所有的列强,都不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强势的统一的,有望振兴的新政府。一旦有人在何绍明与日俄之间胜者进行殊死搏斗之时,挑动南方,突然在何绍明背后插上一刀……后果不堪设想!

何绍明现如今表面风光,其实内里就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不但之前种种化为灰烬,很可能还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盛宣怀只是浅浅一点即止,以李鸿章的聪明,如何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少见的,李鸿章双眼精光一闪,一动不动地盯着盛宣怀询问道:“杏荪,你此番究竟是替谁做的说客?”到了这会儿,李鸿章已经开始怀疑,盛宣怀很可能是被洋鬼子买通来做说客的。背后的主子可能是英国人,俄国人,更大的可能是日本人!

盛宣怀面不改色,只是叹道:“中堂?莫非您当杏荪是被洋鬼子买通了?嘿,我盛宣怀不才,尽管瞧不上何绍明,可也不屑做汉奸!”

说着,从袖口抽出一封折子,递到李鸿章面前。

李鸿章眯着眼一瞧,愕然道:“东南自保?”

“没错!”盛宣怀继续道:“老中堂,杏荪只不过是图谋自保罢了。何绍明三路大军齐出,大清国覆灭在即。此前杏荪已经联络张骞等人,游说湖广张之洞、两江刘坤一,只要中堂您点头,同意这东南自保,以您三位的名义,南方督抚必然群起响应。到时候收山海关、北洋之溃兵,横亘长江,与何绍明形成对峙之局不成问题!”

“东南自保!好一个东南自保啊!”李鸿章重复着。他何尝不知道盛宣怀的小算盘?说到底,这些年盛宣怀依托着各种关系,买卖兴隆,绝对是个纯粹的官僚资本。何绍明南下,一旦改天换日,他们这些占了便宜的官僚资本者肯定没好日子过。自己加上刘坤一、张之洞,声望、财力、物力,除了兵力不如何绍明之外,其他各个方面犹有过之。他算定了何绍明不敢轻易南下,又有内忧外困,这个时候东南各省督抚联起手来,未尝没有与之分庭抗礼的力量。就算他日何绍明彻底平定北方,也解决了外忧,南方之地抱成一团,也有与何绍明讨价还价的资本!这一旦谈判,作为东南自保的发起者,他盛宣怀绝对有机会参与讨价还价,从而为自己谋取身后之路。不管怎么说,盛宣怀这一手稳赚不赔!精明啊!

盛宣怀见李鸿章陷入沉思,觉着今儿也差不多了,索性起身拱手告辞。也不急着等李鸿章当即就答复。

望着盛宣怀的背影,玉敏老大的不高兴道:“大人,这种势力小人您理他作甚?我看他这回肯定没安什么好心眼。”

李鸿章回过神,叹道:“盛宣怀此人,虽有官身,行事却偏向于商贾逐利之法,什么事儿都算计在明处,可谓真小人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