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省是缅甸的中部大省,包括掸邦高原西缘和勃固山地北部,伊洛瓦底江从西北侧流过。大部分河段构成与实皆、马圭两地的分界,这里不但是人口密集区,更是华人聚居地区。
自从缅北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之后,大量的华人就进入了缅北与曼德勒,进行了过去所没有的大开发。
这里的平原地区部分是缅甸的干燥带,有历史悠久而设施良好的灌溉系统,盛产稻米、芝麻、棉花、甘蔗等,丘陵地有柚木林。
也有人感慨,这里的景象有些像十年前的南华,但是十年后,南华的经济已经完成了转型,原先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都转移到了中国国内,以及缅甸等地。
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一战的刺激在这里出现了繁荣,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这里扎根,生产的产品运向欧洲,成为战争消耗品,或是成为了交战双方的工业原料。
曼德勒城,是曼德勒地区的重中之重,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著名的故都也是缅甸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语名称为“罗陀那崩尼插都”,意为“多宝之城”,系明东王1857年命名;又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缅华侨称它为“瓦城”。
缅北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之后,许多不甘于英国殖民统治的有识之士开始聚集在了曼德勒,为缅北摇旗呐喊,要求实现缅甸一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曼德勒成为了缅甸的政治中心。
缅甸共和国政府军两个月来势如破竹,兵围曼德勒都,引起了仰光殖民统治着的恐慌。
过去那群叛军建立了伪政府,并且与缅甸殖民军打打停停多年,没想到却形成了气候,拥有了强横的武力,现在能不能保住曼德勒都是个问题。
曼德勒处于掸人密集地区,相比公认为古代羌族移居缅甸的克伦人以及同为蒙古人种的缅人,他们与汉人的渊源更加亲密。
唐宋时代梵语称为“妙香国”,当时掸邦跟云南南部和泰国与老挝的一部分同属一个不可分离的地区,元明清时掸邦与云南分家,但无边界,你来我往,还是亲如一家人。
在缅北建立的缅甸共和国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掸人,或者说傣族人,他们已经认祖归宗,成为了英国殖民统治着的心头之患。
这几年殖民者开始在曼德勒等傣族人聚居地进行高压统治,防范他们通敌,但是实际上,这一举动却进一步的将傣族人以及其他缅甸种族推向缅甸共和国。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发生,1886年英国把整个缅甸地区为英属印度直接统治的一省,并置众掸邦、北部克钦邦、西北部钦邦等众边区,为英帝国的保护边区,众掸邦仍然由掸族土司们统治,不隶属缅甸本部。
但是殖民者却挑动缅族、傣族与克伦族等种族的互相仇杀,更是扶持了过去在缅甸地位较低的克伦族等种族。
现在该是他们自食恶果的时候了,傣族完全对殖民者离心离德。
熊克武亲自督战,统一指挥对曼德勒都的围城战。
要不是之前李秉衡反复劝告他,要重视曼德勒的文化遗迹,避免破坏曼德勒的皇宫与宗教寺庙的古建筑,曼德勒早就已经陷落。
“杀啊,冲啊。”
喊杀声此起彼伏,没有什么比缅甸重获自由让他们更加的振奋,也没有什么比傣族重新建立当年的辉煌更让人心动。
当年蒙古大军入缅之后,傣族就成为了缅甸的统治者,开始了傣族皇朝时代。
他们更想用行动来向其他缅甸种族表示,自由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目前缅甸共和国政府通用语言是汉语,也就是俗称的中国话,这些军队里的官兵便成为了第一批学会并使用中国话的缅甸人。
除了灌输大中华理论,便是在文化与思想上进行统一,促使他们的开化。
其中最为紧要的便是上缅甸的开发,由于缅甸的精华部分是在下缅甸,上缅甸略显贫瘠,对这里的大力开发,可以改变当地的传统经济结构,以便于从文化与思想上去影响他们。
下缅甸也就是缅族所居住的在伊落瓦底江中下游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带,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缅族居住区物产丰富,水草丰茂,伊落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水稻产量占缅甸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缅甸粮仓”。
上缅甸也有它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中国进行西南大开发之后,逐渐繁荣的西南市场对于上缅甸的促进作用,加上大量华人进入上缅甸进行开发,缅甸共和国也鼓励当地傣族人进行创业,上缅甸开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态势,也使得这里进一步与下缅甸的殖民统治开始决裂。
粗犷的自然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往往对人的性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几个世纪以来,都处于土司领主统治状态。这种政治制度,起源于它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
在中国,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掸族、倮倮、傈僳等,汉人多将他们当作夷人或不开化的人。在中央政府难于行使直接统治权的时候,让他们自己统治自己更合适,条件是要他们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
这个政策推行的基本历史原委是汉族官员不懂当地民族语言,不熟悉当地民族文化,难于沟通,往往产生误解,乃至关系紧张。同时,这些部族又被特殊的地理因素分割在不同的闭塞地带,使他们很难统一在一个统一的中央系统之下。
李秉衡曾经这样提过:“由于深的峡谷、崎岖小道、不能航行的河流等地理条件,形成地域性自然封闭,进而逐渐形成部落社会和部落组织,并产生了自己的部落经济和部落文化”。
实际上,民国初年云南边境沿线的土司,也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
之所以进行西南大开发,除了发展经济,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固疆域。
现在来看无疑是成功的,缅甸共和国政府军大部分都是由傣族等缅甸少数民族组成的,甚至许多缅族人也加入了这一队伍。
殖民统治的大部分力量都在下缅甸,曼德勒的防卫并不坚固,但是,考虑到战火对这里的破坏,将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所以,如何拿下这里,又不进行破坏,就成为了熊克武的重要考题。
缅北,是李秉衡暗中布置的毒品制造基地,目前南华已经彻底禁绝了毒品,也关停了毒品生产。
所有的生产设施都已经搬到了缅北,在后世,这里就是毒品制造的大本营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提炼、销售技术,并对鸦片采取收购。
1886年7月24日,清王朝在英夷的武力胁迫下,与之签定屈辱的《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南部的果敢、班洪四县割让给英夷。这样,英夷全面控制了金三角地区,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播种罪恶的种子。
目前缅甸共和国已经开始染指金三角,秘密进行渗透。
缅北正在从鸦片时代过渡到海洛因时代,,目前的主打产品便是海洛因,这也成为了缅甸共和国的主要收入。
对金三角渗透,不仅是为了方便毒品控制,更是为了让英国人背黑锅。
过去十年内横行世界的海洛因等毒品就像是一个谜一样,完全摸不清楚产地源头。
不过随着海洛因产量的不断加大,一切的证据都似乎指向了金三角,这让英国殖民者百口莫辩。
缅甸共和国也多次抨击英国殖民者的鸦片种植与提炼,各种新毒品的泛滥,使得缅甸遗祸无穷,要求英国殖民者尽快结束在金三角的鸦片种植。
缅甸人民也表现出了极为尖锐的针对鸦片种植与毒品制造的倾向,表现出了对毒品的痛恨。
目前在中国上映的一部电影《蓝旗军》就描写了当年中缅两国人民对英国殖民者鸦片种植的反抗。
当年,原果敢县知府林洪烈与当地掸帮民族首领罗之曼激烈反对英夷役使族人种植鸦片,揭杆而起反抗英贼。
林洪烈起兵后,罗之曼便率部投奔,与林合兵组成了“抗英蓝旗军”。
蓝旗军组成后,林洪烈为大元帅,罗之曼被封为大将军,广纳忠勇义士,拥兵两万余人,与英军长期作战。
蓝旗军与英军对峙长达五、六年之久。期间大量破坏鸦片田,消灭英军有生力量,给其以有力的打击。
英夷对这支军队毫无办法,于是采取外交手段向清廷施压,要求出兵配合镇压蓝旗军。而腐败无比的清政府竟然被迫接受了要求。
在英国殖民者与满清政府的双重打击之下,蓝旗军最终失败。
蓝旗军失败后,英夷即畅通无阻的役使当地人民大力种植鸦片,最终使金三角地区成为鸦片基地。
而现在,金三角的不断兴旺,使得英国殖民者多了不少收入的同时,却背负了骂名。
海洛因等高纯毒品的横行,给世界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灾难,也使得国际社会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向英国表示了反对。
至于英国佬怎么反应,李秉衡可并不在乎,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金三角搞乱搞臭,最好范围再广些。
在泰国境内的“金三角”地区,居住着祖祖辈辈擅长种植罂粟的苗族、瑶族和僳僳族。种植罂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发财致富的一条捷径。
罂粟的大面积种植,以及利润使然,使得金三角的鸦片生产根本就没有办法禁绝。
缅北的海洛因制造刚好可以躲在金三角的鸦片后面,闷声大发财。
“金三角”是指位于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范围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总面积将近20万平方公里。
将金三角成为毒品基地的进程无限加速,不仅可以使得英国殖民者的名气败坏,而且,这里牵涉到缅甸、泰国与老挝三国,将来要找借口进军泰国与老挝,金三角就是借口。
当然,这都是将来的布局,眼下,尽快拿下曼德勒,以泰山压顶之势压住富庶的下缅甸,给英国找点麻烦,才是最关键的。
英国不断抽调澳新军与加拿大军增援香港,摆出了死守香港的架势。
但是,香港的经济却在一天天的崩坏,股市低迷,房地产更是凄惨无比。
大量的外国人逃离香港,使得许多人都对香港的前景不抱希望,一旦中国人收回香港,那么他们将一无所有。
即便能够守住香港,恐怕也要被战火所损毁,一个破烂的香港,不是他们愿意见到的。
大概在拿下旅顺、台湾与朝鲜之后,英国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南京政府就会下令进攻香港吧。
曼德勒山位于曼德勒市区北部,旧称罗刹女山,是缅甸著名的佛教胜地。曼德勒山不高,只有二百三十六米,但却是整个曼德勒市最高的地方。
从山上眺望,曼德勒全城和伊洛瓦底江景色尽收眼底。
曼德勒山虽然不高,但座拥在市区之畔。著名的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天边宛然而来,弯弯曲曲绕过曼德勒山,向肥沃的平原流去,从山脚下沿着山坡逐级而上,有一千七百个台阶,沿途有八大寺庙。
熊克武站在山上,微眯着眼睛,似乎在想着什么。
当年释迦牟尼宣扬佛法时路过此山,指着山下广袤的土地,预言2400年后,这里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
曼德勒果然不负所望,在敏东国王的统治下,30年的荣景在历史中点缀成不朽的一页。
可是,现在战火要毁了这一切吗?
他微笑着,仿佛胸有成竹。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他都尽握手中,这曼德勒当然是随意而下,关键在于,南京对于接下来的目标。
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是一鼓作气攻入下缅甸,进入富庶的伊落瓦底江三角洲,夺取缅甸粮仓,还是在曼德勒止步,观望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反应?
南京迟迟没有下达进攻香港的命令,让许多人都看不明白,以为是忌惮与英国彻底的撕破脸,但是熊克武却知道李秉衡所想,绝不是这样。
缅甸共和国政府军已经于昨日拿下了实兑,并且废止了英国殖民者所起的名字,重新恢复了这里的旧称。
李秉衡打算在这里修葺港口,并且建立油气管道,穿越缅甸直至广西的防城港,考虑到目前管道所要通过仁安羌、密铁拉与东枝等地依然在英国殖民者手中,暂时只能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将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东、非洲的原油海运到缅甸实兑登陆,通过能源大陆桥输到防城港,比完全经海运,绕道马六甲海峡,输到防城港,可节约运距1500公里以上。
中国内地其他港口、东北亚国家所有港口,利用能源大陆桥,亦可节约运距1000公里以上。
既能降低成本,方便油气战略储备,而且还能在战时使得中国与南华不用重兵看守马六甲通道,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目前缅甸共和国也需要消化战果,巩固前期所得,不易贪多,考虑到缅甸复杂的地形与种族关系,稳扎稳打才能步步为营。
曼德勒城内却是暗流涌动,许多的傣族人开始互相串联,这些年来缅北族人的生活逐渐改善,他们都看在眼中。
曼德勒的开发,也让他们的腰包逐渐不再干瘪,要是没有缅甸共和国,没有中国人,他们不敢想象将来的日子会是怎样。
他们不想再继续穷下去,所以,他们要有所行动。
6月7日,正当中国国防军正在旅顺与朝鲜鏖战,正在台湾进行最后的扫荡之时,缅甸重镇曼德勒被缅甸共和国政府军攻陷。
“他奶奶的,熊锦帆还真是会选时候,让他可出了个风头。”
吴禄贞毫无形象的笑骂着,几个月来的围攻,203高地已经摇摇欲坠,若不是日军收缩兵力,避免大的伤亡,早就将203高地拿下。
张绍曾入朝作战也是打的热火朝天,日军的抵抗很顽强,打了多次硬仗,国防军损失也不小。
在熊克武的“功绩”之前,当然有些沉不住气。
克服台湾当然不算什么,基本没有多少硬仗,只是面子上好看些,不屑于争功的国防军大佬们当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孟繁路,眼睛都盯在了旅顺与朝鲜。
“看来,不加把力可是不行啊,怕被人家说是我老了。”
之前吴禄贞不厌其烦的每日都反复演练要塞攻坚战,让参战部队都积累经验,是出于练兵的目的。
他可不想效仿当年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置己方官兵性命于不顾,一味蛮干,强令他们不断进行近乎自杀的强攻猛打,以巨大的伤亡来消耗俄军,最终赢得胜利。
我想要的胜利,不是这样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