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玄幻小说 > 斩秦 > 第三百三十一章 当战不可让全文阅读

ps:第三更到了呀,收藏、订阅,兄弟们给力些吧!!月票有么?支持老醋一下!!

另外,要看本书,还是需要点内心,至于看了简介或两章就下定论的,往往是差之千里呀!!

尉缭一番话,说的太子丹心里顿时有些没底。

难道自己真的想错了么?

尉缭说的是好,可按照尉缭所说,燕赵合力足以制秦,这点太子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的。

虽说燕国土地的总面积确实超过了秦地,可秦国那是什么所在?关中巴蜀,乃天府之国,东郡、三川、荆宛、河东,都是膏腴之地。不论人口还是财赋,燕国和秦现在就没法相比。

加上疲弱之赵,那也明显处于下风。

尉缭建议太子丹南争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之地,而不是直接南下中原,太子丹倒是赞成的很。

河东、太原、上党,既有上党之险,又有河东之富,太原北接雁门代郡,东接中山,两山夹一河,山脉葱郁,土地肥沃,春秋晋据此而霸诸侯,纵然三分,仍鼎力为七强之三。如能得这三郡之地,正如尉缭所说,大河之北,可尽为燕国所用。

况河东之地,西与关中相望,大军压在河东,则秦军必不敢轻出关东。

但这三郡,可也是秦王政的要害,如果强夺此地,秦国又岂肯放松?

两国尽出全力,则燕岂是秦之敌也?

要是燕国为秦所败,那岂不是让诸侯沾了便宜?

与其如此,还不如南面采取守势,秦国要攻,那就举兵相抗,倒也不怕秦军势大,如果秦军不来攻,则燕坐山观虎斗,好好经略北方。北方之地苦寒不假,可真要开发好了,东北那可是肥美的黑土地呀,燕国如果取了东北,再顺势将那个后世自大的不知祖宗的民族所在的半岛拿下,融合诸蛮,使北方之地,尽为华夏之族。将北方彻底同化开发成一个华夏文化圈,到那时,燕既有农耕工商之富,又有游牧精骑之雄,居高临下,南下取中原,秦国即便强大远胜于今日,燕又有何惧哉!

太子丹遂将自己所想一一向两人解释,范增和尉缭两个听了,彼此对视一眼,范增拱手道:“太子所言并非全然无理,然臣仍以为太子误矣!”

“观太子议政等九奏,思虑何其深远!这大略所思,却局限实力之比,臣实不解也!”

“秦之强,乃行之百年方有今天之势,太子欲以数年之力,而与百年强秦相争,岂非难乎?”

“然秦虽强,并非无懈可击,诸侯虽弱,并非毫无胜机,燕赵两胜于秦,即为其例也!”

“然诸侯畏秦,不敢与秦相争者,非止力不足,实乃胆不足也!”

“当日信陵君归国执政,登高一呼,诸侯大集,西击蒙骜,秦军退于函谷而不敢出,而信陵君一去,则韩魏日削,今日只有一郡之地,此无他,诸侯皆丧胆也!”

“太子自秦而归,巧使妙计,盟赵而攻秦,灭桓齮大军十万,北伐东胡,半年而灭其国,助赵击匈奴,三月而灭之。随大将军南下援邯郸,一举灭秦军十五万,三年以来,拓地数千里,太子之雄,卒以为天下瞩目也!”

“当是之时,太子当挺身而出,号召天下豪杰,集诸侯之力而抗秦,救亡续绝,诸侯感念太子,岂有不归心而已?”

“况太子亦知,三郡之地乃天下形势要害,我欲取之,秦必争之。燕目下实力虽不如秦,但我燕无后顾之忧,秦有东面之敌,韩、魏、赵三国,岂有不取东郡三川之理?故我可全力争胜,秦不敢举国而来,我与秦战,胜负依然五五之数!”

“天下大势,但有一隙之地,尚要争之,何况五五之数?”

“太子所论,论智非不善,只是多有取巧之意。往日燕国孤弱,取巧尚可,太子如欲争天下,则当有以身当天下兵之豪气,方可收天下豪杰之心!不易一味用智,免为天下豪杰所轻!”

范增说的这些,乃是要燕太子丹现在就要挑起抗秦的大旗,才有可能在与秦大战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豪杰拥护。

似乎也很有道理呀。

这些年来,只见诸侯之客西上秦国,为秦国效力,从不见秦人出关投奔诸侯,还不就是秦国有强盛的大势!如果自己能毅然扛起抗秦的大旗,就也会吸引诸侯之客入燕效力。

国家相争,除了丁口赋税,关键还是高级的人才。

所谓群众创造历史,但英雄足以改变历史。如果没有李牧南下,则赵国之亡怕是就在今年,可赵王迁如果不是中计杀了李牧,王翦能否灭赵,那也是在两可之间。

能吸引更多的豪杰入燕,对于燕国的强盛,当然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是,万一秦燕两败俱伤,韩、魏、赵等诸侯趁机而起,那自己虽然保住了燕国,扩大了燕国,但却也将给自己一统天下设置了更多的障碍,到时候,要是还要相争几十年才能一统天下,那可也是多造了不少的杀戮呀!

而且秦国底蕴深厚,一旦秦国吃了亏,以秦王政和李斯、蒙恬、王翦等人之能,如果以秦国之力,在诸侯间纵横捭阖。诸侯各国都是以利为重,未必就还能记得是燕国出手救援之情,万一被秦国拉过去,来个多国攻燕,那自己岂不是大亏?

总要在能弱秦之时,将诸侯各国都要拖下水,控制住才行,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那是决不能干的。

范增尉缭这两个,都是自己从诸侯当中不得意的豪杰挖出来的,一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是信的过,不像韩非,其中还有个韩国的影子在心里。而且范增尉缭,讲求利害权谋,绝不会为了虚名而弃实利。所以太子丹也不隐瞒,将自己的顾虑说给两人。

范增呵呵一笑,道:“太子多虑了,臣等虽然欲高举抗秦大旗,但岂会让燕受其害而诸侯承其利!”

“大略如此,只是要太子专心向南而已,至于具体行事,自有斟酌,我欲取秦之要地,还要将秦之兵锋引向诸侯,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臣等在此,岂有我燕不做渔翁的道理。”

太子丹当即肃然道:“有国相此言,丹自放心,这大略如何,还请卿细言之!”

范增答道:“我燕之大略,当为南连诸侯,西战强秦,北面诸部,休养生息,四周之地,徐徐图之,有利则战,无利则守,委之前方守将可也,毕竟四面之国,原无可与东胡匈奴可抗衡之国。”

太子丹觉得范增所说,确实大有道理,当即让范增和尉缭写了奏章,自己拿着,进宫呈给燕王喜。

燕王喜见两人所奏,和原先太子所议相反,不由大为动容,细细问时,太子丹将两人所论,一一给父王奏明,燕王大喜,当即准了,着太子告知国相,此事不必再议,就以所奏为准执行便可。

此时太子所奏九事,诸寺监都已拟制完毕,朝中辩论数日,不过做些小修小改,随即燕王喜正式颁召执行。

太子丹既然听了范增和尉缭的建议,定下大略,随即派郦生、韩非、荆轲三人为使臣,分别出使韩、楚、魏三国。欲与诸侯联合,共抗强秦。

考虑到如今雁门,乃是对秦的第一线,必须驻扎重兵方可,而雁门云中两郡,丁壮大都随李牧南下,本地郡兵实不堪一提,太子丹和众人商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四郡,都已是内部之郡,并无外敌,本地郡兵与其留守本郡,莫如外调,所以太子丹奏明燕王喜,将四郡常备之郡兵,留三成驻守本郡,其余兵马,各由本郡官佐统率,赴雁门郡驻扎,归雁门守将军秦毅节制,只要不遇战时,每年按其役期轮换。

秦毅稳重,尉缭多智,南面和秦赵相接的两个重镇,有此两人坐镇,倒也不怕突然生变。

太子丹考虑,目下各项举措,都已布置下去,朝中日常行政,自有范增等人料理,自己留在这里,并无太多的事要做,于是太子丹奏明父王,要趁天气寒冷之前,东巡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三郡和公孙东镇守的漠南诸万户,一来查看政情,二来督导查看各郡县成立议政院等新政执行情况。

眼看天气将寒,燕王喜见儿子又要出行,未免有些不舍,只是他也知道新政执行,乃是燕国富强之机,太子亲自下去推进,总是与国有利,当下好好嘱咐了一番,也就答应了。

太子带了门下宾客和亲卫千余,从蓟城东上,先到右北平,在各县存问父老,调查农耕,会见郡中贤士,查看学塾、兵马。然后继续前行,会见了陈余、李信和诸多秦军降卒将佐。

如今随桓齮而来的秦军,由于从东胡和匈奴调来数万女子,都已婚配成家,陈余将原先开垦之地,按丁授田,各自耕种,这些秦军降卒,都已转化为本地之民。农具耕牛,还都是军中赠给分发。这些降卒,经过两年多的生活,又都成家,已经彻底安了心。

新来的秦军降卒,人数更为庞大,分散在三郡当中,陈余从原来的秦军当中,抽调将佐分别统领,新屯田军承继了部分原来开垦之地,但更多要自己开垦,原先的秦军集体屯田,官中储备了大量粮草,虽然新来六万兵马,倒不用担心粮草储备,如今正热火朝天的夯土建房,烧草开垦,挖沟修渠。(未完待续)